创新经济学理论(the Creative Economics Theories),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又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20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相联系,从而出现了技术创新经济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过对企业环境的界定及其与组织制度动态性的研究,理论界普遍认为环境与组织制度之间是一种互动性的匹配关系,二者必须互相适应。格罗夫提出环境分析的'三维'概念,认为任何环境都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三个维度分别是:环境的动态性、环境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容量。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不可能去适应组织制度,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性增长,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被更多的经济学家所关注。通过对垄断与竞争两种不同市场结构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幅度的研究,经济学家意识到:市场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学家M'卡曼、N'施瓦茨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
本书赵玉林教授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创新的系统运行规律和战略选择的学术著作。全书共有十一章。内容涉及创新研究的简要历史、创新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型以及创新的经济意义;关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机制,包括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技术创新的演化机制、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关于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能力培育与评价、国家创新系统。本书可供高校师生、科技人员、经济管理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