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
荷叶田田,零星花朵氤氲在如牛乳般的淡雾中.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不知是他成全了那一塘荷,还是荷为先生的美文中有增加了一片亮色.
莲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周敦颐'爱莲说'里植的更多的是宋代士大夫的清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太液芙蓉未央柳'------所有这些言辞都在描绘荷花.
它原本是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却被人一再托以言志.中国人自古具有一种道德强迫症,试图令世间一切都服从道德的律令,即使一片草叶也绝不放过.荷就以它的清丽淡雅倍受文人雅士推崇,荷花成了一种气节操守的标志,一种脱离具体内容而变成抽象图腾的物象.
我觉得佳人如荷,有高洁脱俗的风骨,清雅淡远的神情.
菡萏成花当是胜时好景,随风盈盈.于一片清碧幽香之中,玉立几朵荷花,足以美的让人一片静默.世人赏景,多是团聚一处,喧嚣评品,于吵闹中将意境悉数破坏,附庸风雅以致贻笑大方.云淡风轻,拥膝而坐,邀二三知己,围塘静坐,其意自现.我一向认为,对人事沧桑体悟最深的是那些聪明绝顶却含蓄内敛,不示张扬的人,不聒噪,不大喜大悲,任凭八面风来,我自岿然不动.那份定力,那份学养,是从骨子里渗出的优雅.真正的雅士以琴棋书画诗酒花为自己的点缀,俗人以己为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陪衬,境界之分,可谓天上人间.
'茵梦湖'中的莱因哈得有时不免想,伊莉莎白不论何时总是那么亲切温柔.像她那样活泼的小女孩似乎不应该变成别人那么文静的妻子.莱因哈得跳进湖里,去寻找梦中的花,可他和睡莲之间的距离老是没有变化似的,回头看时,夜霭中的湖岸更加朦胧.他仍旧不罢休,更加使劲的向前游走,终于游到离睡莲很近的地方,可以辨清月光下银白色的花瓣了,但他立即感到陷进一面网里,忐忑不安.于是急急游回岸边.那荷依旧孤独,依旧遥远.
这一段隐喻的描写,让人感觉到可望而不可及的失落.世人爱的都是绽放中的荷.然而世无长生,美人迟暮怎么办?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荷塘秋霜压顶,绿败黄呈时,当美人鸡皮黄脸,再厚的脂粉也掩饰不住深深的褶子时,会不会还有人向她们唱: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美人迟暮,多么凄凉的事情.原本谁都要老的,可偏巧她们曾经红颜傲视,所以她们的败落就让人于心不忍或是苛求她们不能老去.晚年的赛金花僵卧陋巷,和自己的女仆一样苍老孱弱;病重失去神采的李夫人死也不让汉武帝再看她一眼,心中当是何等的悲凉,自己以色侍人,脱离不了色衰爱弛的宿命;赵一狄陪了张学良一辈子,当傅虹霖问:'那里头(12个女人)您最喜欢的是不是赵四小姐?'张学良答道:'不是不是!他是对我最好的,但不是我最爱的,我最爱的在纽约!'张少帅的最爱拒考证是贝祖贻的夫人.不知赵四小姐听到这话会是何种滋味?
其实,无人能永葆青春,留得残荷听雨声绝对是种意境.
中国山水画一样,于淡墨之下点染一丝淡远,一世迷离.陈丹燕笔下的金枝玉叶就是年迈而意趣优雅的老妇人,冰心,杨绛,宋美龄,宋庆龄,陈香梅-----都走的很长的路,但依旧美丽,它们消逝的是荷的容颜,却依旧秉持着荷的风骨.
世间有几人有心有幸有意留守来听荷的最后告白:
季节里的最后一秆秋荷,在日渐清冷的月下,固守一颗起起落落的心,让风吹去美丽的衣裳,简单纯净,然后像罗丹的思想者一样,垂下头颅,红尘俯视--------
'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