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对于这一点,《读国学 用国学》的作者有着充分自觉,在引言中说:'无论是玄虚,还是媚俗,都是不可取的。'
科学虽然在今天成为了一种时尚,但以自由为灵魂、崇尚独立思考、坚信真理高于一切的科学精神却在中国很难扎根。对待自身的文化也是如此。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我们堂堂5000年文化,在今天的我们眼里,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
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中国文化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的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是仁与智的纠缠,体和用的不分,道和术的难辨。如果仅仅把智、术、用从中单独抽取出来,而忽略了其中道、体和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根本没有抓住中国文化的宏旨。'
正因为此,作者说:'这不是一本推陈出新的书,而是一本向源头回归的书。'但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所体现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要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展开创造性的对话。《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
从多重视野对中国传统的源头文化进行观照是此书最大的特色。作者不仅站在现代的角度阐述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而且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凸现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指出我们的文化优势是什么,劣势又在哪里。比如,在阐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作者将中国人的'阴阳思维'与西方人的'直线思维'进行了对比。西方人在'直线思维'的影响下拥有科学,而中国人在'阴阳思维'下拥有智慧和谋略。科学不能替代智慧,智慧也不能替代科学。两种文化根本不能放在一个平台上来分辨优劣,只能说各有千秋。正如作者说的,文化本是'无待'的,没有对待,何谈优劣?
文化立国,首先是信仰立国。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所迫切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本《读国学 用国学》,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样本。(蒋茂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