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资治通鉴夜读札记之四
汉武帝最可称奇之处
一代雄主汉武帝到了晚年也难免英雄迟暮,脑子有些糊涂,性格更加暴戾,屠刀一再举起,朝廷上下无不心惊胆战。到后来因'巫蛊事件'大肆追杀,前后牵涉上万人,直接导致太子及其家人被杀,太子的母亲也就是汉武帝曾经宠爱的卫子夫自杀,上演了一幕惨烈的宫廷惨剧。但让人称奇的是,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犹如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似的,翻然悔悟,杀了那些所谓的通仙术士,对早年的穷兵黩武也进行了反思和纠正,又及时选立了尚年幼的刘弗陵为继承人,并果断地处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避免了子少母壮、外戚干政局面的出现。这一系列的举动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已经昏聩而且残暴的汉武帝。但这确实是真的,纵观两千年的封建历史,能做到这一点的真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汉武帝就让人刮目相看,不愧为一个非常的皇帝。因为之赋诗:一代英主好武功,夷狄纷纷入天朝。晚岁翻然能自省,多少帝王逊风骚。因之为武帝赋诗:
一代英主好武功,
夷狄纷纷入天朝。
晚岁翻然能自省,
多少帝王逊风骚。
徒有周公使人羡
儒家一举上古的贤相,必然抬出周公,连孔老夫子也常叹,都有几天没有梦见周公了,足见膜拜之甚。可仔细观察,崇拜归崇拜,但能像周公一样善始善终、功德圆满的辅政者却再也鲜有出现。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至今仍为人们经常道起,雄才大略、治国有道,但身后身后却不胜凄惨。两人有许多共同点,都是受先帝之托而辅政,领着小皇帝治天下;他们生前的事业都是如日中天,死时也是极备哀荣,但很快身败名裂,家庭覆灭,让人叹息不已。以霍光为例,先后废立两个皇帝,位居三公,但可惜的是没有管好家属和子女,悍妻霍显竟然敢毒死皇后,还有其他不法之处,可霍光却默认姑息,最终导致霍家被灭族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固然是霍光难辞其咎,但与皇帝的肚量也很有关系,杀了犯罪的几个即可,奈何要来族,全然不念当日的辅政之功。总之,随着封建社会的延伸,皇帝的权利不断集中,已不再可能出现周公主政时的宽松环境,后世辅政的人也没有达到周公的修养,皇上也缺乏应有的大度,最终使周公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只剩下美好的回忆。因之为霍光赋诗:将军忠诚奉帝业,汉武英明长托孤。为定乾坤敢废立,有乱社稷能行诛。三朝过后皇恩绝,身死族灭无人哭。徒有周公使人羡,后世每念意恍惚。因之为霍光赋诗:
将军忠诚奉帝业,
汉武英明长托孤。
为定乾坤敢废立,
有乱社稷能行诛。
三朝过后皇恩绝,
身死族灭无人哭。
徒有周公使人羡,
后世每念意恍惚。
'
来自基层还是不一样
汉宣帝刘病己本在诛杀范围,却幸运地遇到一连串的好心人,逃脱牢狱,并最终在民间成长起来,一日忽然好运再降,在刘贺被霍光废黜之后荣登九五之尊,成为历史上的汉宣帝。他的上台,给了西汉中兴的历史机遇,使王朝又安稳地度过了一段时光,因而有'汉宣中兴'的历史美誉。但仔细观察,汉宣帝所思所想与具体的治国之策,无不与其平民出身有重大关系,若非其在民间长大,就难以充分了解民间疾苦和朝政弊端所在,也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但可惜的是,除开国皇帝之外,继任的子孙们大多养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与民间犹如隔绝一般,治国乏术也就不足为怪,汉宣帝自己很厉害,自己的儿子就不行,西汉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和灭亡。不仅是皇帝如此,大臣更是这样,不在底层历练,就难以在高位有的放矢,难保不与实际脱节。现在常讲,干部要有基层经历,是有深刻原因的,在没在基层干过,真的不一样。
外戚之祸西汉不亚于东汉
在论及两汉史时,一般对东汉的外戚干政现象给予较多关注,因为整个东汉二百年历史,除初期的两三个皇帝是以成人的年龄即位外,其余的皇帝均是儿童皇帝,最小的即位时只有几个月大,其结局是皇帝小的时候,母后掌权,一味使用娘家人,形成外戚权力集团;等到皇帝成年,为了夺回权力,就拼命使用身边的亲信宦官以抗衡,宦官权力集团形成;两个势力集团的争斗几乎主导了东汉后期的政治历程。相比之下,西汉这一现象并不明显,除初期的吕家、后期的王家外,其他时候外戚干政现象并不明显。问题是,东汉的外戚干政现象虽然严重,但东汉却亡于权臣之手(曹操家庭);西汉外戚干政现象虽不严重,但西汉却亡于外戚之手(王莽家庭)。西汉初期的大封诸吕,在本质上是吕后农妇本色的显露,本无实质性的政治企图;而下来的几位皇帝都是英主,外戚闹腾不起来;等到了汉元帝刘奭手里,外戚问题开始显现;再到其子汉成帝刘骜一朝,王姓家庭一封再封,逐渐掌控朝政,为王莽这个王家的后代篡权做好了辅垫,最终王莽经过二十年苦心经营废汉自立。而且,王家的经典案例,直接启迪了东汉的外戚势力,他们不再满足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纷纷在政治上显露头脚,朝政的崩坏遂不可避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