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过一份调查,它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必须具备三项因素,即人、资源、机会。许多人经过多年的历练之后,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创业的能力,有了第一个成功条件;而且不少人也能集聚一定的资源,包括资金、信息、技术、人脉关系等。可是具备这两项条件的人有很多,其中能创业成功的却很少。可能十分之一,也有说是百分之一,总之就是很少了。问什么呢?因为它们缺少第三项条件:机会。机会难得,所以,不论是已经创业成功者还是现在有心创业的人都非常强调机会。机会,我的理解,就是市场空白,未被发现和满足的市场需求。
普遍的感觉是,机会太少了。许多人说,现在不象几年前了,各种市场空白都已经被填满了,可供后来者发现的机会很少。而且,现在有资金找项目的人那么多,大家多在找机会,稍微有一点市场机会,就会有很多人投进去,门槛一下就抬高了,对于资金实力并不太强的年轻人来说,要在现在找到创业的机会,真是沙里淘金。
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之所以有人说现在机会少,那是他们的思路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模式里,没有注意到社会经济的变化。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高建华先生的《2.0时代的赢利模式》。如果你说机会少,那是你还停留在1.0时代的思维模式里,还在大众市场上做文章。可是中国经济已经由短缺经济走进了过剩经济,大众市场已经被充分挖掘,里面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是一片红海,你在里面找机会,当然会觉得没有机会了。
可是在大众市场商品泛滥的同时,社会需求却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在中国,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在崛起。与以往的消费者不同,他们拥有多元的价值观和审美偏好,因此需求极具个性。这最终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呢?那就是大众市场破碎。形成一个个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如此一来,在一个市场上,机会就从一个变成了成百上千个。以前,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共同的需求,谁先抓住这个需求,谁就吃下这片市场;可是现在需求破碎为成百上千个,再强的企业也垄断不了成百上千的需求机会,所以个人创业的空间就在这里'小众市场,个性化需求。高建华先生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要树立为部分人服务的理念'。
所以创业就要先有一个方向,不要再冲进大众市场的红海里去了,真正的机会在于小众市场,在于个性需求。个性化的需求有百样千样,而且每天都在变化着(分化、融合、转变、跳跃),你算算这里面蕴含了多少机会。只要你能发现并满足某一类个性化需求,那么这就是你创业的机会。
有了这个方向,创业才不会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的概率才会提高。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顺应时代的特点,明白2.0时代与1.0时代的本质区别,刷新你的思路,'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只要你开始把注意力从所有人身上转到了部分人身上,你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记住,一定要让自己有意这样去做。不妨关注以下几点:
变化。变化可以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通信革新、政府改制、经济信息化及服务化、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变化孕育着机会,因为这些变化往往会带来新的个性化需求。以人口因素变化为例,可以举出以下一些机会:为老年人提供的健康保障用品;为独生子女服务的业务项目;为年轻女性和上班女性提供的日用品;为家庭提供的文化娱乐用品。
从'低科技'中把握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高科技领域是时下热门的课题,例如美国近年来设立的风险性公司、电脑占25%,医疗和遗传基因占16%,半导体、电子零件占13%,通信占9%。但是,公司机会并不只属于'高科技领域'。在运输、金融、保健饮食、流通这些所谓的'低科技领域'也有机会,关键在于开发。盯住某些顾客的需要机会不能从全部顾客身上去找,因为共同需要容易认识,基本上已很难再找到突破口。
而实际上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时常关注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会从中发现某些机会。因此,在寻找机会时,应习惯把顾客分类,如政府职员、菜农、大学讲师、杂志编辑、小学生、单身女性、退休职工等,认真研究各类人员的需求特点,机会自见。
追求'负面'也有机会。所谓追求'负面',就是着眼于那些大家'苦恼的事'和'困扰的事'。因为是苦恼,是困扰,人们总是迫切希望解决,如果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找到了机会。
'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