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中国抢什么-《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书评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2月14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任后,发表第一份全球性的贺词,就是向全球庆祝'亚裔农历新年'(Asian Lunar New Year)的人贺年。这就是大家口中的'中国年'(Chinese New Year)。根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事实上,'中国年'的名称在美国行之久矣,现在改成'亚裔农历新年'。农历春节的英文名称争议,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爆发,华裔、韩裔、越南裔都是庆祝同样的阴历新年,但美国人却称之'中国年',这让韩裔移民反弹相当激烈,不分男女老幼同声抗议,让当局意识到族裔的问题。事实上,早在清朝大批华人跨海到美洲修筑铁路,华工过农历年的习俗传开,美国人于是这个节日为'中国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少韩国人跟着移民来美,而在越共打下西贡后,很多越南人以难民身分来美,每逢阴历春节,大家各过各的年。'中国年'过去在各学校大张旗鼓庆祝,韩裔社区开始发难了,韩裔妈妈很团结,会联合找校长、地方学区委员等,要求也要办一个'韩国年',美国学校被烦得一个春节要过两个年,最后干脆二合一,称之'华韩新年',但韩裔妈妈不喜排名顺序在后,要求改为'韩华新年',后来有人喊出'亚裔新年',这又惹恼了日本裔、泰国裔等,因为农历年和他们不相干。几年下来族裔不断折冲,一些社团开始以'亚裔农历新年'为共识。 后来在韩侨不断争取,各州陆续正名,最后影响到了白宫。莫不是韩国也想把中国的春节给抢去吧!

韩国抢中华文化名人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写了一篇《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的文章。他根据《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夷系的神均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出现,就此他指出很多中国神话传说都是源自'东夷系',炎黄的神话来自韩国。除了炎黄之外,韩国对孔子、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相当感兴趣。不少韩国学者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划入'韩国籍', 韩国学者认为孔子是朝鲜民族祖先的后代。按照他们的考证,朝鲜半岛最早建立政权的是商朝贵族箕子,西周封建的宋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箕子的亲戚微子,孔子是宋国贵族后代,也就是韩国祖宗箕子的后代了。韩国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祭孔大典。有消息称,韩国学者还有打算将几百年历史的传统祭孔大典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少韩国人认为东北、山东、河北、浙江是韩国人的故居,文化发源地,因而西施也成了韩国的'文化名人'。而时珍的'韩国籍'考证,则是一个自称旅韩多年的网友介绍,在韩国的草药材市场,《本草纲目》被视作重要文化遗产,而李时珍也被学者考证为'高丽人'。

韩国人抢中国汉字的发明权

网友myhmya在天涯论坛上将一名韩国人写的汉语研究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之后,引发了中韩之间关于'汉字'发明之争,据翻译成中文的这篇韩国人的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在青铜器时代或者商代发展了不同的书写系统'书写系统来自东部(阿尔泰/游牧民族),而韩语正是阿尔泰语系'。他的论据是:首先,'殷朝的统治者是高丽人,(甲骨文)一些基础象形文字反映了高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例如'家'字下半部分包含了表示'猪'的汉字而'只有高丽人把猪养在屋子',再如'日'字包括一个矩形和里面的一个点,'这个点代表着一只金乌鸦,只有高丽人中流传过把太阳和金乌鸦联系起来的传说。'其次,因为'发明音乐和书写系统的伏羲来自'东夷'国(今山东省),'东夷'人以精射术闻名,正如今天的韩国射箭队。'第三,'在采纳了汉字的国家中,只有韩国严密地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汉字';第四,'中国汉字是一种象形和表意文字,而韩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象形表意文字'。

汉字发明的真实情况

相传汉字的创始,有所谓的'结绳'、'书契'、'八卦'、'河图'、'洛书'、'甲子'、'图画'、'仓颉造字'等说法。《辞海》记载:'仓颉,也作苍颉。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造字者。'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历史上,朝鲜民族吸收了大量汉语,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此后一千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到了1443年,世宗发明了'训民正音'(韩文字母),韩语才改用字母和汉字夹杂标记的方式。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所以,汉字并非韩国固有文字。

韩国人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

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另据2006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根据2001年6月《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例如'易碎'、'不牢固'等'问题'。韩国学者就提出,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韩国人便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

活字发明的真实的情况: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毕昇,时间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比韩国的《直指》早近400年。对此韩国学者徐有榘(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與(起源)也'或用铜造'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从'尤尚之'可以看出,韩国的金属活字是在中国活字印刷术上学来的,谁是祖先自此也就明了了。

韩国人抢夺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有专家指出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在中医、时令、姓氏、宗教等方面与中国有相应的共存文化。为了防止被别国抢先申遗,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优先边疆和共存文化。

2009年6月18日,韩国韩医协会表示:'WHO没有选择中国和日本的针灸穴位位置作为标准,而是选择了韩国。'根据韩国韩医协会的说法: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穴位有361处,此次国际标准中的357个穴位采用了韩医学的标准,比例近99%,'这事实上表明韩国韩医学的针灸术成为了国际标准'。19日下午,韩国韩医协会与WHO西太平洋地区事务处以及保健福利家庭部共同在首尔召开了针灸穴位国际标准发表暨《WHO针灸穴位国际标准书》的出版纪念会。主持会议的韩国韩医协会会长金玄洙(音译)认为:'传统韩医学超过中国和日本被选定为国际标准,是一件让人称快的事。'这一言论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有关官员已谴责韩国表态, 香港《文汇报》报道,WHO传统药物合作中心的丹尼拉'巴戈泽博士强调,'在2006年11月日本筑波会议之前,WHO就已经明确了多数穴位定位标准,其中90%都采纳了中国专家的方案。这足以说明,中国针灸在国际上的公认地位。'

韩国计划在2008年之前完成'风水申遗'的收集整理等准备工作,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则可能会申报成功的。种种迹象表明,韩国从总统、联合国秘书长到平民都将风水摆上桌面,而我们对风水文化的提倡还多为民间行为。从2003年开始,韩国对'中国风水'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以政府行为启动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还将其列为韩国国家遗产名录和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该项目由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院主持,是联合数十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国家级项目。

风水的真实情况:中国风水又称堪舆、卜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等等。探其概念的渊源,据说在伏羲氏时期就有,在《诗经》、《仪礼》、《周礼》、《孝经》里,以及选择住宅和墓地的卜筮术与相地术中可看到。周朝时,风水术大为发展,但正式的记载始于汉代,而到了六朝时代,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又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晋人郭璞《葬经》:'气承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对风水的最好解释,意思就是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接着筑城廓室舍等,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实用的学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为儒家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的《太极图说》有图有说,说是用来解释图的,属于象学系统,认为只有卦象才能表达义理,通过卦象来解释风水。广东林业调查规划院园林高级工程师、堪舆学教授、昆明世博会广东省政府指定顾问李德雄认为:中国风水文化来源于《易经》,韩国的风水文化也是在中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了,韩国国旗也只用了八卦中的四个卦象。中国风水文化发展至鼎盛时期,韩国还是一个小孩屁颠地跟在后面。

韩国与中国争抢'满清历史'和'蒙古历史'

2009年8月29日晚韩国国家电视台KBS在黄金时段播放的历史专题片《满洲大探查》第一部《深入第五大文明辽河》中的开场白中描述道:'对我们来说,满洲已经是失去的国土了。但与失去的时间相比,我们与满洲一起度过的时间却更长。'在韩国国内不时出现所谓收复'满洲故土'舆论的情势下,韩国主流媒体再次加入到与中国争抢历史的行动中。韩国人说:'爱新觉罗'去掉'爱'和'觉'就是'新罗',因此'爱新觉罗'的意思就是'勿忘新罗'或者'爱新罗'。说努尔哈赤的父亲来自朝鲜半岛,可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爱新觉罗'出自满语,意思是'金'。韩国人籍此说'金'是韩国大姓,因此满族是朝鲜族分支!而韩国人论证自己与蒙古人关系的依据就更可笑'韩国人新生婴儿屁股上有个青斑,和蒙古人一样。因此蒙古人是朝鲜族分支!可惜,这个蒙古斑是所有东亚人种共有的标记!《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有这样一句话,'关于历史往事,必须说真话,否则就什么也别说'。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是载于史册不容置喙的既成事实。历史不是一块任由雕刻的朽木,它经得起风雨洗礼和时间考验。揆诸古今,深深扎根于土壤的历史大树,并非蚍蜉所能轻易撼动的。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罔顾史实也好,满口胡吣亦罢,历史老人不会因谁喊得响亮就乖乖跟着谁跑。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篡改历史又何尝不是一记罪过呢?

韩国准备和中国争抢的还有以下方面

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2006年10月,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2007年6月,某韩企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更引韩剧《大长今》画面将之称为'韩国国饮';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新版的10000圆钞票(韩面额最大纸币,相当于人民币80元左右)的背面,印上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图案,这意味着浑天仪是韩国人发明的,是韩国的东西;为了突出韩国文明的优越,韩国学者做了篇文章,说他们的祖先檀宗是我们祖先大禹的老师,是他教大禹治水的,甚至进一步说他们的历史有6000年比中国还长。在林均泽所著的《韩国史》标记的地图内容却与历史相差甚大,书中中国地图竟然用三种颜色分为三个国家:百济、新罗和唐朝。其中的百济除了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外,还统治中国华北和西藏,而上海、江苏、浙江在内长江以南的中国区域则标记着'新罗',表示这是新罗的统治区。而云南、四川部分地区,地图中用红颜色在这块小小地区标着'唐'。另外,该书的作者在描述三国割据结束后,统一的新罗王朝甚至还成立了安西都护府、安东都护府这样的go-vern-ment机构。鲜族民族服装襦裙就是明朝汉族女性平常爱穿的服装,韩国还斥巨资对汉服拍摄电视剧《朱蒙》,为汉服申遗造势。甚至有韩国人声称就连中国的国教道教是起源于韩国。'

以上综合报道全部来自网络,有些笔者提供了反驳论据,有些笔者觉得实在无聊,也不屑理会了。笔者从中感到中国确实'很富有',韩国确实'很贫穷',穷到韩国看到中国的什么好东西都想抢到自己家里去,韩国也不知道拍着胸脯问问自己的良心:这些东西真的都是你们的么?不知道韩国是'真贫穷'还是'真无耻',我想世界人民都会心知肚明的。

'



'



为您推荐

《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深入包豪斯起源地——德国达姆施塔德(darmstadt)和科隆媒体艺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收集到大量**手资料。本书**次以中国的视角重新理解包豪斯的历史功过,认为包豪斯的一切行为与观念都基于其主..

《巴黎关系》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巴黎   我梦的城市   在梦里追你   梦醒了,我在巴黎   在巴黎,我与你漫步   我呼吸着你的空气   我享受着你的雨   你的太阳……   “我真的是常常在梦中拍摄巴黎,在梦中构图、取景,在梦中..

《“都市的舞台”与“舞台的都市”:中国大陆先锋戏剧与都市文化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本书想要处理的问题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语境 (1989-2012) 下, 现代都市和先锋戏剧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斗争、互相包容的复杂关系和张力构成, 即从现代都市的视角看先锋戏剧的特点、状态、以及变化发展和未来出..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我们的去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乡关系书写》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以新时期以来涉及城乡关系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上进行溯源,回顾文学中城乡关系书写的产生和承继;从空间上进行类型划分,通过文学对不同社会阶层城乡..

《互通.因袭.衍化-宋元小说.讲唱与戏曲关系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简介   宋元讲唱文学与金元北曲杂剧作为通俗文艺都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其大量重复的入话诗、收束诗、赞词、情节等都说明了二者绝非个人独创。北曲杂剧的“二本”、“次本”为其累  积型的..

《德国战后文学中自然与人关系反思》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德国战后文学中"自然与人"关系反思》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研究战后德国被政治、军事、经济、生物伦理等技术干预的 自然 如何在文学文本中得以呈现,德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