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社会转轨的借镜-《十年沧桑》书评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部是探讨苏东各国制度巨变的经验和教训,重点分析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俄罗斯的私有化和制度转轨过程,下部讨论东欧'左派'的变迁。目前,我还只对上部内容感兴趣,因为,中国虽然经历了国企转制,但是,转制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而且,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如何处理,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经济与社会转轨还在半途中,有些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但危机仍存在。
作者对于上述各国的转轨分析是客观和严肃的,他们指出了转轨前的经济制度的区别:命令式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对于转轨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解释力。指出了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前期比较顺利,是因为当时处于命令经济阶段,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改善空间,所以改革符合绝对多数人的利益,加上逐步推行,因此动荡和阻力较小;而东欧各国特别是俄罗斯,转轨前处于成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要先放弃计划经济,从而需要先破坏后建设,而破坏的过程带给绝大多数人的是暂时的损失,加上操作中的失误,导致转轨前期陷入混乱和困境。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无论是长痛还是短痛,东欧各国现在已经走出困境,未来前景广阔。
再看中国,我们渐进的改革已经走到了瓶颈,市场经济还在发育之中,并不足够强大,而社会问题已经层出不穷,难以应付。改革应该继续下去,问题在于如何改。能否找到一条让多数人利益不受损,有继续改善空间的改革路径?我们看到的是,现在存在为数众多的底层市民阶层和农村人口(弱势群体),这些群体是改革的支持者,还有少数既得利益阶层和部分中产阶层,前者是改革的反对者,因为,改革将消减他们的福利,损害他们的利益,而中产阶层一向是希望社会稳定的阶层,在态度上偏向于既得利益阶层。未来的改革将是逐步壮大中产阶层的规模,使其成为社会稳定的'压仓石',同时要求既得利益利益阶层放弃一部分利益,转移给弱势阶层。中国目前的建设和谐社会,就是选择的这条路。
还有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俄罗斯式的权势寡头瓜分国有资产是行不通的,书中澄清了俄罗斯私有化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大众私有化'造成的,证券私有化的正面作用应给予肯定。实际上,大部分国有资产是被权势阶层分掉的,形成了寡头政治和寡头经济。普京上台后采取了对寡头垄断的各种遏止和限制措施。但是,全民分产的做法也有负面作用,虽然保证了'起点公平',对于企业而言,这种股权结构不利于提高经营效率,之后还有一个股权重新集中的过程(可以考虑集中到专业的基金机构)。如果能够保证这个过程是公平合理透明的,仍会造成之后的'不公平',社会分层是不可避免的。相对而言,全民分产和股权结构的重组,在公平有序的程序中进行,仍不失为处理国有资产产权明晰的可行办法。
国有企业下一步如何走?首先应全面从竞争性商业领域退出,这两年,出现了国企重新进入竞争性商业领域的回潮,中央国资委重新提出了这个口号,是必须的;其次,放宽私有经济的准入,培养国企的竞争者,促进国企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促成一部分国企与民资优化组合,形成混合经济形式;最后,将无法民营或混合经营的国企,除承担公共物品和服务者外,可以采用'全民分产',委托国家经营。总之,如果不解决国企产权问题,仍然处处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而剩余的国有企业体量如此之大,效率如此之低,是没有出路的。这个问题迟早还需要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