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书评

该书重点考察了中国学术制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入分析了学术研究主体、研究中心的变化,阐述了传统读书人转为近代知识人、 从传统书院和官学转为新式大学及研究院所的复杂内涵,揭示了现代学术研究日益职业化、专业化和体制化的趋向,并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现代学术评估、奖励及 资助体制的引入与创建过程。

中国传统学术有其固有形态,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并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学术文化亦发生重大转 型,即从传统学术形态向近代学术形态转型。这种学术转型,既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其重要标志之一。故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便不能回避 学术转型问题。

任何一个时代的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总是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限制,更无法超越特定的思维模式、思想框架、语言文字限制及相关制度化的规范。其中,制度化的规范,就是所谓学术体制。故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研究,将重点集中于学术制度层面,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也是一种新的学术尝试。正是因为研究的视角不是集中于学术思想本身的演变上,故笔者所要考察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学术制度层面:学术研究主体的转换,学术研究对象的扩展,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学术中心的转移,专业学术机构的设立,以及新的学术交流、学术评议、学术奖惩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正是目前学术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正因如此,笔者所着力研究的重点问题,并非学术思想演变本身,也不是学术思想的转型,而是学术体制和学术制度之转型。笔者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 考虑到学术界对学术制度史研究相对忽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学术转型'课题研究之难度,无法同时对其作全面的铺开,只能集中力量 对学术体制问题作专题性研究以求有所突破。

近代中国学术转型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研究课题。为了集中精力有所突破,笔者拟分三步进行:一是从学术分科问题入手,在考察中国分科观念演变及中国传统学术分科体系及知识系统演化的基础上,重点对近代中国分科观念的演变、分科性学术门类的出现及西方新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作实证性考察和动态性分析,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及知识系统向西方近代学术体系及知识系统的演变历程,比较清晰地勾画出来。这便是笔者《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一书的由来。二是从现代学术体制创建问题入手,重点考察中国现代学术之制度化、体制化问题,注意研究学术共同体之形成、新旧学术体制之异同、学术交流机制的建立、评估及资助机制的发轫及对学术思想转变之影响等诸问题,将传统学术体制在清末民初时期向现代学术体制转变的历史轨迹,比较清晰地勾画出来。这便是本著之由来。三是设想从清末民初持续不断之'整理国故'运动入手,从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化与西方学术的中国化两个方面加以透视,讨论近代中国学术思想本身的转型问题,内容涉及经史易位、史学勃兴、诸子学复兴、科学方法引入、西学引入后的中国化等问题,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学术思想转轨的历 程,比较清晰地勾画出来。这是笔者下一步所要研究的课题。

既然笔者将关注点放在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之制度层面上,那么实际上已经预设了一种理论前提:有一个中国传统的学术运行机制或学术体制,还有一个中国近代学术运行体制或学术体制。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两种学术机制(或体制、制度)的预设,便产生了笔者所要讨论的问题:何谓中国传统学术体制?何谓中国近代学术体制?各自有着怎样的特色?中国传统学术体制是如何瓦解的?中国近代学术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其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笔者认为,如果用现代学术眼光去反观中国传统学术,则会发现,中国传统学术确实没有近代西方意义上的学术制度。但笔者认为,古代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体制,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研究机构和相应的学术中心(官学体制、书院制度及科举制度等);其学术研究活动并非纯粹属于学者个人之兴趣及爱好。这样的学术体制,保障了古代中国学术的昌盛与繁荣。这样的学术体制,自然与传统之政治、经济及教育制度密不可分,并顺理成章地构成中国封建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转型后,建立在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基础上之学术体制才会发生转型问题,才会出现西方学术体制之引入、移植和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重建问题。

近代中国学术体制的转型,实乃学术体制在近代中国之重建问题。所谓'重建',指旧的传统学术体制解体了,必须参照近代西方模式建构新的学术体制。故旧学术体制解体之过程,亦为新的近代学术体制建立之过程。旧体制的解体与新体制之创建,乃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促进学术体制转型的内在动因,是持续高涨的经世思潮及经世学风。中国传统学术体制解体及向新学术体制转轨的重大契机,当为清末废科举和兴学堂。废科举、兴学堂,既是旧学术体制解体的标志,亦为新学术体 制创建之开端。从此时起,中国新学术体制加快了建构速度,在引入、移植近代西方学术体制基础上,逐渐在中国创建起一套新的近代学术体制,并使学术研究日益纳入到这套学术体制之中。学术研究日益体制化,成为近代中国学术之显著特征。

清晰地描述中国旧学术体制向现代学术体制之转变历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之'转型时期',中 国学术体制如同社会政治制度的诸多方面一样,发生了重大转变。经过近50年之演化,古代中国的学术体制逐渐完成了向近代西方学术体制的转变,中国现代学术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基本确立起来。

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所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学术体制,是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中心,包括新式学会、学术期刊、现代出版业、近代图书馆、现代基金会和学术评议会诸多要素在内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评估、学术奖励及学术资助制度。学术研究职业化和体制化、新的学术共同体和研究中心形成、学术交流便捷化,以及现代学术资助、评估、奖励机制,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主要内容。大体上说,近代中国学术体制之转型,应当包含以下八个方面内容:

一是学术研究的主体的转换,从传统的旧式读书人,转为近代新式知识人;从'官学一体化'之士人,转向'官学两分'的职业学者,学术研究者日益职业化。

二是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从传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宗旨的诗会文社,转为探求专门知识之新式学会,为学术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必要平台。

三是学术研究中心的转移,从传统的各种书院和各级官学,转为追求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的新式大学;依据近代西方理念创建的新式大学,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四是中央研究院及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并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学术研究日益走向职业化和建制化。

五是西方新式传播媒介传入后,学术报刊创立并趋于发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近代新式印刷及出版技术引入后,逐渐建立起现代出版制度,为学术成果迅速公布提供了保障,学术成果交流日益便捷化。

六是随着传统藏书楼逐渐转化为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料、信息和服务性保障。

七是随着近代西方各种学术资助机制的引入,资助教育文化及学术研究的各种基金会逐步建立,形成了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学术资助体制。

八是随着大学评议会、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及各种学术委员会的设立,逐渐形成了一套学术成果评估机制和奖励制度,促进学术研究的体制化和专业化。

笔者还认为,现代学术是一种体制化学术,现代学术研究是一种体制化的研究,体制化有力地保证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运转,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迅猛发展。但体制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制度性保障,同时也会妨碍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学术自由。换言之,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学术自由,容易为体制化所窒息;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学术独立,也易受到体制操纵者的干扰。故现代学术体制的完善与学术自由精神的培育,学术研究主体与学术管理者关系的协调,是近代以来困扰中国学人之重要问题。现代学术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学界的长期任务。

笔者在实证性研究基础上,努力探讨近代中国学术体制转型之历史轨迹,对上述重要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力争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呈现出来。故本著并不打算面面俱 到,而试图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讨论和解决涉及学术体制建构之若干重大问题,对现代中国学术体制建立问题进行深层分析和重点考察。由于该课题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不可能将相关资料一网打尽,故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以能说明问题为限。

中国传统学术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为研究主体的士绅,士绅容身的是书院、官学和幕府,得以从事研究的图书资料来自公私藏书楼,学术交流的渠道是信札、会面及典籍刊刻。因此,要研究学术体制问题,除了运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外,必须借用科学社会学之理论与方法来考察学术体制化和职业化问题。笔者在研究新学术发展之组织机制,旧学者变为新学者的途径,旧学者如何接受西学影响,学术研究经费、学术机构、学术成果交流渠道,成果出版机构及出版制度诸多方面,力图借鉴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及方法。

近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是极具挑战性和艰巨性的重大问题,是需要较长时期潜心研究方能有所心得的重大课题。近10年来,笔者对于该问题进行了不断思考,积累了一些资料,形成了一些初步看法。本著便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思考而形成的一些心得。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笔者愈加感觉该课题研究难度之大 与问题涉及之广,绝非一部著作所能解决的。实际上,本著的每章均可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拿出来专门成书,而笔者之所以仍将这样重大的问题浓缩在一章之中,并将如此众多的专题整合成一部著作,仅仅是为了从宏观上勾画出近代中国学术体制转型之轮廓,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作更深入思考,促发人们对本著涉及的这些方面进 行更为专深的研究。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笔者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比较肤浅,有些观点可能并不为人所赞同,但笔者之所以仍将这些浅见撰写出来公之于众,旨在抛砖引玉,与学界同人共同讨论,以期将该问题研究引向深入,故恳望学界同人批评赐教。



为您推荐

《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Chinese contemporary arts

内容简介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研讨会的学术成果汇集,书中收录了专家学者们的论文共62篇。书中包括知名专家约稿20余..

《平面设计艺术学-造型艺术与形式探究-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内容简介|作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从造型、色彩、空间及形式对平面设计艺术形式形成的过程、规律与成因进行了专门的系统的深入的论述。本书作者戴光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2014-服饰新视界-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服饰新视界(2014)》从设计探析、服饰文化、技术视角、贸易市场、品牌纵横、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模块中探索研究,以促进服装领域中的学术发展。本书的作..

《达斡尔族音乐志及研究-2013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内容

《20.学术知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立足中国艺术文化战略性发展的 第三极文化 理论,梳理中国影视民族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并从影视美学、受众分析等角度对中国影视..

《明清戏曲史-外一种.八股文小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这本《明清戏曲史(外1种八股文小史)》由卢前著。全书由《明清戏曲史》和《八股文小史》两部分构成。《明清戏曲史》共7章,先介绍明清剧作家的时地及其作品,其后分述传奇、杂剧、短剧和花部,同时介绍了许多著..

《视觉影像力:摄影的视觉设计与思路创建:developing a personal visual workflow》内容简

内容简介畅销作者伊巴瑞恩里斯 佩雷勒沉淀数年后的全新力作 传奇街头纪实摄影师乔尔 迈耶罗维茨作序推荐 拓宽摄影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在本书中,摄影师、教育家、作家伊巴瑞恩里斯 佩雷勒将教你如何克服摄影师面临的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