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少看小说的。知道《红煤》是在阳光卫视的一个读书节目上,听了刘庆邦先生的一些简单介绍,我就非常想看一下。于是,我在网上下载了这本书,装在手机里,利用坐车时间看,终于看完了。没有买正版的书,非常对不起刘先生。
《红煤》反映的一个农民工的奋斗过程,对人性有着细腻而深刻的描写。我出生在小城镇,从经历看与宋长玉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对于宋长玉这类农民工的心理一直没有多少了解,《红煤》为我打开了这样一扇窗子。我开始对大学的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以及来自农村的一些同事有了更多的理解。作者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我斗胆做出一个判断,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进城和反进城的历史。除了安徽凤阳县的朱元璋,江苏沛县的刘邦,还有陕西的李自成等,几乎都是这种历史的颠覆者和创造者。远的不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策略,也未能超出这种历史发展的脉络。夺取了城市之后怎么样呢,除了少数人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主宰,城市的大门随即就对广大农民关上了,关得铁桶一般。农民可以饿着肚皮为城市提供粮食,可以穿着赤皮露肉的衣服为城市提供棉花,可农民想进城就免了。
从农民的角度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呢?完全可以吧。《红煤》的主人公奋斗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要留在城里,因为成为城里人不仅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还意味着一种在家乡的扬眉吐气,是一种身份的变革。无论是他去向矿长的女儿唐丽华求爱,还是后来的种种'企图',都带有这样一种来看潜意识的目的。甚至他对唐矿长的揭发,在暴富后对唐丽华的追求与占有,都带有一种对于城市的报复在里面。唐丽华只是一个符号,其实如果在大城市的很多人眼里,她作为一个矿区医院的护士,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序,构成了这段畸形的爱情。一直到最后,我也没能看出,宋长玉真的爱上了唐丽华,或者唐丽华真的爱上了宋长玉。爱情在这里成了一种手段,成了一种妥协。住在城里的人可能无法感受到来看农村的这种嫉恨吧。早上晨练,散步的老太太还在一边抱怨现在进城的农民工太多了,从外地来北京的大学生太多了,把交通环境都搞乱了。她尤为生气的是,现在人大代表和记者都替农民工、外地人说话。言语之下,也是非常的不满。站在北京老太太的角度,也有她的道理。这也许正是现实这个时代的纠结所在。
这也正是我对《红煤》缺陷的一点看法。作者过于深刻地体验了农民工的心理,过多地表现了社会的丑陋与阴暗,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一个让人爱得起来的人物。师傅杨新声很无私很朴实,但小说后来让宋长玉报恩而为他安排看煤场子的活时,我还是隐隐地感觉不快。并非不真,但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小说中,除宋长玉外,他曾经的同事也好,同乡也好,没有一个人是成功者,甚至包括他们的下一代,都要去找宋长玉施舍,我觉得这种'真实'的安排多少有一点恶毒了。《红煤》反映的是社会的一个侧面,但这种放大了安排又让作品难以真正伟大起来。如果我作这篇作品的编辑,我想我会劝说刘先生能更多地反映一下时代的光彩,因为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农民工缺少的绝不仅仅是同情而已。
最后想说的是,在电视里看到刘庆邦先生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但小说中情色的描写还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其实,我觉得有些描写并非很必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