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乱的警世钟
'读《道德情操论》
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目光投向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人们在寻求什么?是寻求先哲的智慧,还是寻求内心的宁静?
背景故事:迟来的'道德'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谈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国富论》,一本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亚当'斯密。提到这斯密来,在西方可是大名鼎鼎。他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西方经济学家在争论问题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境:'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另一位则如果想否定他,最有力的反击不是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是:'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斯密对资本主义贡献,相当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贡献。《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本书,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圣经'。
亚当'斯密到底说了什么呢?归纳起来,就是说了'两只手',两只看不见的手。《国富论》讲得是市场这只手,它影响着经济;《道德情操论》讲得是论理这只手,它影响着人心。正因为如此,温总理讲:'《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道德情操论》先行问世,可以说是斯密的理论长子,《国富论》算是次子。斯密本人也是对《道德情操论》格外看重。但是很奇怪, 在斯密去世后200多年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这两本书的命运颠倒了。《国富论》继承了王位,《道德情操论》远离了朝政。这两本书在中国的命运更是冰火两重天。1901年,著名思想家严复先生翻译了《国富论》,就是后来非常出名的《原富》,广为世人传颂,但是此后呢《道德情操论》一直留在英国。直到1997年,中国人才开始翻译《道德情操论》。在这差不多100年的时间里,财富成了大红大紫的明星,道德成了没有座位的观众,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偶然的疏忽吗?有些事件看似偶遇,其实隐含必然:人的自私是一种先天的本能,人的道德是一种后天的修养。本能总是先于修养。看看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就明白了:一个国家的财富快速增长,十之七八都伴随着道德的缺失。当今最富有的美国,成了金融骗子的温床,华尔街的贪婪酿成了全球金融危机;在创造了经济神话的韩国,一位总统因丑闻而自杀,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一位总统因贪腐而入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举世瞩目,但是道德问题还是不能幸免:小孩子碰上了'毒奶粉';成年人遭遇了'地沟油';对外贸易中出现了间谍;基本工程里发现了蛀虫'。
这是为什么呢?失败的原因在于失衡。假如把社会比作建筑,如果道德基础没有打好,经济大厦越高,风险系数越高;同样把社会比作人体,你的道德之水不足,金钱之火越燥,患病几率越大。所以要想经济持续发展,就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要想这身心都滋润,必须进补《道德情操论》。说到这,我们还是引用西方经济学界的流行语:'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
书犹药也,百药百味,有些书像甘草龙眼;有些书像茵陈黄莲。《道德情操论》虽然说不上苦,但却被有点涩。我问过几位买了这本书的人,很少有人是从头到尾读完的。有一位平时非常喜欢读书的领导告诉我:读了几遍了,没整明白,倒有点'晕'。
读这种抽象思考的经典,晕点纯属正常。怎么才能不晕呢?你想想看,一个人要走出迷宫暗道,最好是破解它的机关,同样啊,一个人要读懂传世经典,最好是破解它的概念。一本书的核心概念整明白了,就不会一解百解。比方说搞清这'情操',一词,就要知道,在《道德情操论》里,它不是指那种升华了的高尚的操守;就是指一般人发乎于情的感觉。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也就明白了《道德情操论》是'道德情感论'的意思。又比方说'同情',这个词,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怜悯和慈悲。它的含义,更接近于心理学上的'共情',指的是能体验他人同样的感觉的一种能力。这些核心概念在《道德情操论》里不多,但却是良药之中的有效成分。今天,我们就像炮制药材一样,把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萃取'出来,轻轻松松地消化理解。
'
'
' (本博文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财经夜读2010-5-2'思卓书坊栏目播出,敬请关注!收听'思卓书坊',参与主题抢答,分享免费好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