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余84篇是各家评论,其中裴子野的论占了10篇,司马迁的论只有1篇。以篇数看来,〈唐纪〉所占篇幅最多(81卷)、其次为〈汉纪〉(60卷)。
陈垣《胡注通鉴表微》曰:'《通鉴》书法,不尽关褒贬,故不如《春秋》之严。温公谦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以发之。余则据事直书,使人随其实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非有一定不易之书法也。'
从今日来看,'臣光曰'充满封建色彩,黄盛雄将其归纳'诚'与'礼','礼之纲纪'这个概念,可谓贯穿《通鉴》之核心。张须在《通鉴学》云:'《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为纲维。名分既坏,则纲维以绝,政权崩溃,恒必由之。温公以此事兆东周之衰,与七国之分立,而又系论以见托始之意。'司马光本人的思想并没有跨越时代,故其论述没有太大价值。例如:司马炎因守三年之丧被司马光称赞是'不世之贤君'。事实上,司马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能与唐太宗,清圣祖等相提并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