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总有着纠缠不休的争论,而张居正的遭遇正是这样。从读《万历十五年》开始,我在多本历史读物上品读过张居正,还读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张居正》。综合起来,张居正是一个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但他长于谋事却拙于谋身,最终改革事业中途而废,家族不幸覆灭,每每回顾此段历史,总是让人嗟叹不已。
由于身在中枢蛰伏多年,也因为对历史教训的充分汲取,张居正有了巧妙推进改革的完美设计,如以奉祖制之名,行改革之实,减少改革压力和阻力;既保持改革的刚性,又保持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从自身做起,从自己人做起,力图为改革创造一个让人敬服的做事氛围。然而,官僚体系自有运行规则,改革必须损害官僚们的利益,其反抗自然是此起彼伏。能不能经得起这些反对之声的干扰,关乎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与最终成败。与王安石的做法不同,张居正最初并没有把改革态度与官员的个人进退挂钩,保持着相当的宽容与理性。然而,正处改革中期关键之时的夺情起复事件之后,在强大的反对之声中,张居正完全变了,他几乎放弃了对现有官僚系统的期望,开始了对反对者人身的无情打击,在保障改革推进的同时,必然更加伤害了官僚们,引起的仇恨与潜伏的反抗可想而知。更重要的风险还在于皇帝的态度,这对于改革才是最为根本的。但在张居正执政后期,不祥的征兆开始显现,张居正也考虑到面临的政治风险,提出了激流勇退。然而,艰难的改革大局不仅其他大臣难以接手,就是皇帝也惧怕接手,结果全身而退的机会便这样流逝,在皇帝的一再挽留下,张居正只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条路可走,至于身后的悲惨场景,只怕张居正心里已经有了充分准备。谋事与谋身,某种程度上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的改革才会让人望而生畏,才会让人倍加感叹。
沉浸于历史人物的往事,往往让人身临其境一般,不觉身受感染,郦波说他在讲张居正的过程中不禁声泪俱下,就像与历史人物化为一人一般,悲喜不能自胜。而朱东润先生写《张居正大传》,也情不自禁的进行了感情的抒发,似乎忘却了传记本身的严肃与中立原则。文学理论上讲,悲剧才是真正的戏剧。张居正的人生正是因为以悲剧结束,才更让人在记忆中刻骨铭心,敬佩与遗憾,感慨与痛楚!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