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李约瑟之迷——许悼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札记之五-《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书评
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近些年来,不少学者都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出解答。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一书中,许悼云先生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以天文、数学、地理、农业、医学五个代表性的科学来举例说明。首先是数学,中国的数学好像是为了做实际的四则运算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为了抽象的思考;其次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与历法配合在一起,在实测方面比世界任何文化都早和长;再次是地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不分,地图的制作与现代观念最接近;再说医学,基础是阴阳五行理论,把身体作为一个系统看,有理论,但主要是应用,靠实际来检验;还有农学,纯粹是对实践的总结,也是为实用的目的而做出来的。这五大学科几乎都是在实用价值的层次上。
他也解释到,中国的古代科学也不全是实用主义,天文和数学也曾经有过理论上的突破。比如数学,南北朝就有圆周率的精确测算,宋朝又进一步进入数学的理论阶段,有了笔算,发展起高等代数,但可惜的是明朝以后实用的珠算以死记硬背的口诀取代了实际计算,让数学发生了倒退。天文学也有精确的测算和理论总结,但最终的方向走偏了,为了农业生产、历法运用和所谓的天象研究。
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有理性思考的传统,照理说中国应可发展理性的科学,但实际却没有。这又是为什么?他认为,第一,各科目都局限在一个范围,没有应用于其他方面;第二,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事科学活动只是在政府任职过程中的兼职业务,并不能更深地研究;第三,科学与工艺没有结合,缺乏互相的反馈和促进,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恰恰是科学与工艺结合。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问题,作者将病因最终找到了中国的专制体制,即明清是极端专制的时代,尤其是清初,压迫精神及知识分子都到了极端,于是整个科学的发展就迟滞了。这个问题还可以侧面论证,就是明朝末年的时候,因为西学东渐,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共同推动形成了一个'小型科学革命',可惜到了清朝便几乎完全停止了。
李约瑟对自己的疑问也进行过思考和回答,归结了三个原因:其一,中国缺乏科学成长的自然观;其二,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其三,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在李约瑟自己总结的三个答案中,我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这一条更为关键,特别是朱元璋创建的八股文,彻底将科举制度推向绝路,而明朝及完全继承明朝衣钵的清朝,几番删改后的儒家经典已经完全背离儒家的原义,只剩下为极权统治服务,也就是从明朝开始,中国恰恰开始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结合许倬云先生的论述,我想再梳理一下,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近代以来的停滞,原因复杂,可以归结以下四条:一是思维习惯因素,即实用主义,总结得多,研究得少,为应用而去的多,为科学发展而去的少,直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二是社会观念因素,即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力超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一向被视为'奇巧淫技',不是知识分子的正途,从而缺乏专门的人才去从事;三是政治体制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为了统治基础的稳固,必须把思想固定起来,并不惜重压打击知识分子,直接导致了科学发展的停滞;四是经济政策因素,明清的闭关锁国直接导致了中国与外界的封闭,不仅与世界交流被隔断,就连开眼看世界也成为奢望,让中国在世界近代史的前进潮流中反而退步。在上述原因中,我认同许悼云先生的观点,政治体制因素最为关键,明清的专制统治必须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负责,更必须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种种不幸遭遇负责。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