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困境,本书至少有三点值得重视。
一是把握好战略与执行问题。在国家的发展问题上,关于时势的判断最为重要,不仅决定了国家的发展策略,还将从长远影响国家的发展,不可不慎,然而日本的战略决策显然让人失望。所以,作者感叹到,日本的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共同点是执行力好,决定好任务后可以准确无误地执行,但是也存在同样的缺点,那就是没有能力制定出有战略性意义的决策。若在对照中国,则似乎情况相反,中国从来不缺战略家,然而有战略,缺执行。这种现状也就催生出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书在中国流行,催生出了关于执行力问题的一系列反思,政府的战略举措实施不好,是执行力出了问题;企业的发展目标不能实现,同样是执行力出了问题。
二是突破改革的阻力。作者反思道,日本的法律更具有大陆法系的教条主义特征,所有的条例、法律也好,都是官僚动笔,由官僚逐条解释;结果,与国外相反,日本的法律70%由内阁提出,制定法案的实际人员是政府的中层及办事人员,整个过程政治家一般是不参与的,法案通过时也会通过官员与议员的私下沟通达成一致,结果国家的权力已经官僚化,形成了官僚内阁制的景象。不仅如此,官僚们还坚决反对改革,因为他们要继续维护这种谁也看不懂的真实政府权力运行架构,以'不透明'作为他们自身利益的护身符,有可能将法律偷梁换柱改成政令,有可能将改革的成果葬送,让通过的法案成为废案。所谓的公务员制度,虽然引入美国,但依然无法从实质上改变官僚治国的现状,让一切法律、权力制衡显得无力。不仅仅如此,官僚还控制着创新的进程,以手中的权力独占科研立案资源、研究承包结构,形成了围绕政府项目的御用科学家,他们可能分到丰富的科研经费,就是实现不了真正的科技创新。如果对照日本的情形,则中国的改革同样面临官僚集团的阻力,以维持现状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或现有的利益格局;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也同样存在作者所叙述的情况。所以,改革某种程度上是官僚集团的自我改革,改革的勇气其实也是官僚自我改革的勇气。
三是高度关注青年问题。在书的序言中,作者引用了自由职业者赤木智弘的一段话,'打破这种闭塞状况,为社会重新带来流动性,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战争'。这足以说明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变革的渴求和绝望。作者解释道,要是在四十年前,年轻人可能就去参加学生运动了,可惜现在他们已经没有了能让他们激情澎湃的宏大理想,他们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只能在网上构建自己的虚幻空间;正式职工的凳子全被老一辈的人占据,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选择一辈子当自由职业者,漂泊无依。正如作者所言,现在中老年'闲散富裕族'的'安心'是建立在年轻一代'穷忙族'的艰辛之上的。在强大的时代壁垒面前,伴随着对抗的无效,是走向对抗的反面,逆来顺受,学会知足常乐,去发现长期停滞的生活也还算是舒适安逸,而日本的年轻人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再联想一下欧洲的经济危机,失业率最高的群体是年轻人,他们怎能对政府满意,又怎能不在骚乱事件中发泄一番,甚至铤而走险。再想一下从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要对青年人专门讲一段,对青年给予亲切关怀,对青年寄予厚望。可以说,今天的年轻人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饥饿,没有战争,多数人有父母可以依靠,国家的不断强大给予他们美好的未来;然而,他们也是不幸的,随着人口增速的减缓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国家福利的包袱注定要由年轻人在将来承担;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当上一辈已经牢牢占据越来越稀缺的社会资源时,年轻人只能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哀叹。所以,一个有远见的政党,必然高度重视青年群体;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高度重视青年问题。
在本书第一章的题记,作者引用了村上龙的话,'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在后记的最后又写道,'所以对于现在的日本而言缺少的不是希望,而是逼近人们穷则思变的绝望',看来作者对于日本短期走出停滞的悲观。日本是这样,中国又应当怎样汲取近在眼前的教训,在还有充分主动权的时候,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