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眼观儒家文化-《文化的力量》书评

  儒家是儒家思想的简称,这个影响了中华几千年的思想,其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每个时代影响又是怎样的呢?我就借此题,帮自己理理头绪。

   美国学者伯斯恩和拉尔夫合编的《世界文明史》常有一些真知灼见,例如他们说:'由于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在古代世界的三个像个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始着高度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区别'他们还指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什么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放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正如两位伟大的作者说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很大程度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是落泊贵族,逃到鲁国当了当地贵族季氏的家臣,他文武双修很有才华,但是却老不受重用,怀才不遇,所以想到了通过讲学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政见。这就产生了儒家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是他的核心思想。'克己复礼为仁'是他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对执政者的要求。在儒家里'仁'与'礼'相辅相成,这是在晚周时期'礼崩乐坏'现象的不满。孔子希望重塑当时社会的新秩序。胡适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孔子把治国理念与个人修身联系起来,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促成了士大夫阶级,使得士大夫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精神。而到了'亚圣'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年年征战,天下大乱,这样的政治环境,使得孟子将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少了'修身'齐家'而多了'平天下'。孟子希望施行仁政,改变各国既定的强兵政策,当然得不到各国君主的采纳。这样的状况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有所改善。汉朝初期官学是黄老之学,但是在'七国之乱'以后,实际情况不能再采用无为而治的政策。所以汉武帝重用大儒董仲舒,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变革。为汉武帝中央集权统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尊君与大一统主张,最直接的反映了汉武帝时代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政治需求。具体化为伦理道德,便是'三纲'与'五常'。而这样的儒表法里的治国方略,更是后世君主学习的榜样。在汉朝土崩瓦解之后,由于多年的战乱,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的君主,在意的是如何恢复汉朝的繁荣,所以在经济改革上大下功夫,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却没有汉朝时那样强烈。随着隋朝的统一中国,儒家思想正式步入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代表就是著名的科举制度的产生。儒家思想以科举考试为载体,其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其强大的生命力,让身处现代的我们,为这么先哲而折服。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人物就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理学家张载的一句话来形容朱熹最为恰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足可以与孔子,孟子相论。而在宋代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其原因之一正是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后来阳明学的兴起,给中国哲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众所周知思想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争辩,正是阳明学与朱程理学的你来我往,才开创了'二学争鸣'的局面,这一点非常相似于现在美国的大环境。(美国两大党之争,其实是各自社会主张之争,而不是政治党派之争。)这时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走向与思想走向。但是由于明朝的政治环境,把原本学术化的争论,提高到政治纲领高度,这就是著名的明朝党争!党争祸国,但是自古聪明的中国人就有把好的东西乱用的传统。禅让,清君侧等等。本来美好的东西,一旦被乱用,一旦用过了度就祸害无穷了。事实证明,明末的党争,正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原因。但是儒家'家国同构'的思想却传承了下来,为清朝康乾盛世做了铺垫。但是清国由盛转衰原因之一就是官员腐败的问题,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想想今天政府官员之状况,引以为戒。倘若高级官僚们都能严于律己,注意修身齐家,那么腐败想象也许会大大减少。

   德国历史学家耶格尔说过,历史意识并非瞄向过去,历史恰恰是为了未来而回顾往事。'历史'这个意义构造物,具有人的时间意识的双重意向延伸,一是经历和期待的延伸,一是保留和要求的延伸。儒家思想经过千年的发展,浸泡,在当代同样可以散发光辉。但是如同耶格尔所说,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儒家思想,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在'文革'期间,把儒家思想当作封建糟粕一味拒绝不行;而像科举士子一样,把儒家思想当作一种宗教,顶礼膜拜同样不可取。如今需要对儒家思想作出重新的解读,使其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由于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许多'传统'思想影响国人太深,以至于国人骨子里对相异思想的抵制与不认同,这是造成现在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原因。只要能够求同存异,其分歧便不复存在。但是由于对儒家思想的某种错误解读在国人思想中普遍存在,所以如同于丹教授这样的'思想传播者'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化大众本来就是儒家思想之本,如果我们都能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中华大地何愁不能安定,何愁不能再现往日之辉煌。

  



为您推荐

《印文化概说》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中外印文化, 涉及中国、日本、古代欧洲、古代中东、古代印度等地, 还有少量提及近现代美国、俄罗斯等地。书稿从文化学的高度, 对印章的材料、制作、印文、功能等进行论述。 书籍特色..

《中国砚文化:砚的魅惑》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砚文化审美读物, 包括“访砚·论砚”“色砚新裁”“端砚的魅与惑”“开拓砚视野”几个专辑, 文中配精美砚图60余幅。这是一本从作家视角写作的关于砚的文化随想、杂感, 以及砚学论文的合集, 图书从..

《墨舞之中见精神-李继凯论书法文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专论中国书法文化的论文选集。从上世纪80年代的《墨舞之中见精神》,到近期发表的《论书法文化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关联特征及功能意义》,主要探讨了文人尤其是作家文人与中国书法文化的持续而又复..

《湖北美术出版社经典美文行楷/墨点字帖/经典文化系列经典文化系列字帖》内

《工艺文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工艺文化》,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经典之作;阐释工艺之美的源泉;以“用”和“服务”诠释工艺;提倡民众的力量,尊重自然的意志;倡导无心之德。《工艺文化》:柳..

《砚种卷-鲁砚-中华砚文化汇典》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在今山东,所以山东也简称为鲁。山东自古产砚,著名砚石达四五种,故鲁砚闻名天下。山东的砚石由于分布较为分散,各地的古代地域状况和交通条件,自然人文也不一样。因此各地的产砚历史先后也有..

《中国陶瓷文化与陶瓷文化产业》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在深入回顾悠久的中国陶瓷历史、梳理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的基础上, 思考、分析、探索了中国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首先分析了陶瓷文化产业的构成与现状、问题与困难, 其次提出了陶瓷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