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永远面对着昨天,无论昨天是梦魇,还是仙境。
不过,既往的经验显示,梦魇经常是现实,仙境却仅存在于想象之中。
辛亥革命曾经是20世纪中国政治上占据话语权的各派力量共同推崇的一场政治运动,政治的需要多少使其带上了神化的色彩。近年,这场革命不容置疑的地位有所动摇,我想,这应该是认知的一种进步。任何一个政治事件,当其被推上尊崇的地位时,关于它的讨论就无法正常进行,没有充分讨论的历史当然不是真正的历史。
袁伟时先生大概是比较早对辛亥革命圣殿提出质疑的一位研究者,新近出版的访谈集《昨天的中国》一书中,几乎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谈论辛亥革命。从这些访谈中,可以看到,袁先生对辛亥革命不乏辛辣质疑的言论,对国民党的批评更是毫不留情,极而言之,甚至以为辛亥革命'实际上只是更迭了少数民族政权'(190页)。
必须说,访谈和深思熟虑的论文不同,经常只是临机的语言,而且受环境、谈话气氛、对话者引导等影响,有时会有一些并不一定完全代表自己想法的判断冒出,或许,袁先生关于辛亥革命的上述说法只是一时冲口而出的失语。因为,在其他访谈中,袁先生也承认,辛亥革命后,'一个现代政府、现代国家的雏形已经展现出来了'(195页),这当然不是简单更迭少数民族政权的意义可以涵盖的。
不过,即使对辛亥革命这些意义的承认,袁先生也愿意把其放在北洋时期加以肯定,这一时期在袁先生看来,政治进步、经济发展、言论自由,似乎是一个未曾被发现的乐土。的确,对北洋时期的重新发现,是近年学术界重新评估过往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矫枉不必过正,以最被称道的所谓言论自由而论,这一状况的出现,和当时无法形成统一的中央权威,各派政治力量均挟武力角逐于权力场中,几无余力关注其他大有关联。清流言论,在手握重兵的武人手中,或借以重己势,或弃之如敝屣,聊备一格而已。所以,文人学者津津乐道的所谓自由,只不过武夫眼中暂时顾不上的菜碟。没有政治和社会自由的保障,言论自由岂非无源之水,而在北洋时期这一胜者为王的枪杆子时代,政治自由又从何而来,难道指望大兵重重包围下的国会吗?
每一时代都有其自身的背景,简单的附会并不一定合于当时的时代。20世纪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要从过去的中国找到当今的影子,不能说没有必要和可能,但已经埋藏着不少的陷阱。袁先生怀抱着对现实、未来的忧思,回望百年中国,其学术关怀值得予以充分尊重。进一步看,历史学者需要现实的关怀,但有时候,套用一句用得很俗的话:距离也是一种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