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权逻辑下的中国千年兴衰史-《中国是部金融史》书评

  在金融的视野里,我们所以为辉煌的,也许是衰颓的罪魁祸首;我们所以为罪恶的,却可能是'牺牲了个人的清誉,换来了历史的发展'。金融,有着自己的逻辑,这种逻辑,不是克己复礼,不是外王内圣,而是谁掌握了金权逻辑,谁就掌握了国家。

  期待已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的《中国是部金融史》终于出版了。帝国兴衰的背后真有所谓的'金融密码'?原始自由市场有竞争吗,还是本就是抢劫财富的顶级利器?为何光怪陆离的末世王朝总会陷入'国弱、民贫,唯独官富'?

  在这个庞大的国度里,我们积累了厚重的文明,也经历着复杂的变更。透过金融之窗,恍然间数千年中国史变成了一次次财经实验:汉代豪强的强征土地、唐代宇文融的限购令、唐代杨炎的富人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金融学理论早已被中国式的语法演绎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代并非没有金融,只是不用'金融'一词而已。现在,陈雨露以金融之名,借当代视角,为我们还原金权规则之下一个文明古国的沧桑真相。

  管仲运用金融之刀,将齐桓公送上了春秋霸主之位。这样做有道德意义吗?对周王室来说是功绩还是罪过?金融才不乐意回答这个问题,金融要回答的是:齐国是否因此国富民强?人民是否有钱了?钱都分配在哪些人手中?这些人运用金钱做了些什么?'管仲告诉我们,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是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箱子里。'金融的力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显示出了自己主宰天下的志向。

  金融这把利刃,刀刀见血,很多时候,不是劈向权贵阶层,就是劈向升斗小民。劈向小民,民生艰难;劈向权贵阶层,政治动荡。即使在封建社会,国家也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与升斗小民抢钱,所以皇权一般是通过税收或者增发货币等隐晦的方式敛财,而且无论多么贪婪与有权势,都必须留出让全社会人继续生存的财富,以使统治得以持续。但依傍皇权取得部分权力的封建官僚则不同,一旦腐朽,就无所顾忌,不但抢钱手段五花八门,且无所不用其极,直至压榨尽小民的最后一滴血。所以,'问题的成因就在于'皇权'与'小农'的中间环节'封建官僚。

  时至汉代,封建统治出现了第一个金融怪圈:帝国抢占富人产业'富人把小农从土地上挤走'封建官商又从土地上挤出了富人'富人中的强者成为黑势力'小农成为流民'

  作为新兴的封建王朝,汉朝曾经给了我们很多美好想象。但是从金融视角解读汉代历史,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汉武雄风,而是'轮台罪己诏'和通货紧缩。

  '汉武帝连年对外征战,流民如同蝗虫一样席卷了整个西汉帝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了。面对铺天盖地的流民,刘彻这位铁腕帝王试图以更野蛮的方法制止豪强掠夺小农杀戮'杀戮豪强再次给刘彻带来一笔财富,然而,这些钱根本不足以安抚数以百万计的流民。何况诛杀豪强也是有成本的,这批酷吏本就是流民中最聪明的人,不但自己借机成为豪强,同时还要清除朝堂之上的异己。'

  最终,汉武帝写下著名的《轮台罪己诏》,但盛世场景已成昨日落花。

  此后,汉代君主几番努力,换来一个通货紧缩的结果。'通货紧缩使得每一个人手中的货币都升值,货币越值钱,农人的境遇就越悲惨。通货紧缩也进一步强化了官家豪强的货币优势'

  作为历史主角,金融发挥的作用,远不止缔造辉煌帝国,或者摧毁末世暴政。中国几千年王朝更迭,权贵交替,兵戈马革,宫谋政变,处处闪动的,依旧是金融利刃的血光。

  葬送西周的并不是'褒姒一笑',而是周王实力和权威的丧失。而卧薪尝胆的勾践能灭掉吴国,绝不是因为'三千越甲可吞吴',从金融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三千越钱可吞吴',真正灭掉吴国的,是越国铸造的'蚁鼻钱'。

  也许,金融并不能解释所有政权更替,但是金融解释了民生,解释了兴盛与凋敝,甚至解释了中国集权与分权的逻辑:封建集权'货币官铸'击溃异族'经济衰退;封建分权'货币私铸造'经济兴盛'异族入侵'丧失半壁江山。

  我们在抨击历史的时候,是否也看到了制度背后的掣肘力量?是否将它置于当时真正的环境中,是否真的明晰其形成逻辑?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真正地了解中国历史形成的原因,才有力量为应有的荣誉而骄傲,也为曾经的过失而反省。

  在《中国是部金融史》里,陈雨露所关注的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逻辑,历史发展的真相。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的社会框架下,中国历史走的是一条曲折多难的道路,形成一个以权力为轴心的财富分配体制,正是这三者的矛盾,演绎了数千年的短暂繁荣与频繁动荡,主宰了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官商王侯的功名罪责。而这个社会框架的形成,与先秦中国的金融实践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我们的金融实践选择了这个社会框架。而一旦这个框架稳定下来,封建王朝的制度开始趋于稳定,框架之中的矛盾便开始酝酿,一个王朝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它的覆亡!

  元人有曲云:'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固然悲苦,统治者又何尝能乐享太平?这个古国的历史,并非一切都是浮云,只有不懈改进、自强不息的态度、尊重规则、不惧改革的精神,才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而这也是金融学研究的动力所在,更是本书所要阐述的。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

《知行金融:曾康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为九章, 主要内容包括: 泸县往事、光华园书生、新使命、锐意改革、突破创新、大爱无疆、再攀高峰、曾老师如是说和大家谈曾康霖。 书籍特色 《银行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