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中国历史统一的原因——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札记之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书评
正如许倬云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开篇所言,现代史学是由西方史学传统发展的,中国的历史至今仍只是汉学家耕耘的土地,还未引入现代西方史学的主流。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国史学家治史往往是天下之大只有中国,而国外史学家治史则世界之大没有中国;有关中国历史的若干研究,国外史学家自有理论,与中国史学家之研究大不相同。这一点仅以中国历史统一这个问题的讨论为例,就可见一斑。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征。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再没有统一起来,而且形成了谁试图统一欧洲就群起而诛之的传统,有点无论如何不让罗马帝国复活的味道;但中国历史则不同,虽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总体是以统一为主的,而且不管事实上是否统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统一天下为使命,丝毫不敢懈怠。
何以中国历史形成了统一的特征?西方的研究者认为,水利是个重要原因。这个观点被许多史学家延用,比如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系列著作,也采用了这一个观点,认为治理黄河泛滥的客观需要促成了中国的统一。然而,我在读大历史著作时,其他有相当赞许之处,但对这一观点不能认同,总感觉解释得不那么让人信服,因为持这一观点的论据是春秋时各国开了联盟会议,要共同治理黄河。我感觉,仅以开了联盟会就以为各国共同治理黄河太天真了,就像今天联合国一呼吁战争就消失一样不可能。而事实是,战国时代的几个大水利工程并不是各国共同修的,而是各国自己修的。我当时认为,自黄帝、炎帝、蚩尤三帝混战而成一统后,中原地区已形成一个融合了的共同民族,即汉族的前身,这种民族共同特征才是统一的内在动力。中国历史即使再分裂,作为国家主体的汉族的共性未变,人心思合,终于难改天下一统之大势。再进一步说,秦朝的建立也可视为自东周分裂以来的又一次统一。
现在读《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发现许倬云先生也不赞成'水利说',他从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特征说起,更具说服力,摘述如下:人类早期的聚合是以地缘性和亲缘性为基础的,当超过一定的地缘和亲缘就需要更大范围的结合,传承与分裂的因素不断重组,决定了人类族群的走向。由于中国的中原地区面积很大,比印度河、两河和尼罗河三个流域面积之和还要大,而且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整体文化特征类似,即便黄河与长江,也没有明显的阻隔,呈现互相交融之势;中原内部交通便利,形成的诸多文化中心互相挑战、互相学习,互相通婚,逐渐组合在一起;又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地缘的土著与亲缘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长久之后也变成一家人;中国古代早期的移民也没有长距离的,而是就近插花式的,母群与子群的距离并不远,并能保持长久的联系;以上的因素共同造成中原地区罕见的群落密集分布和文化同质,很容易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到了周朝,推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局面,此后的中华帝国基本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那么再回到'水利说'。事实上,由于东西方的差异和早期人们的阻隔,东西方的互相误解并不少,比如十八世纪前后,西方的哲人们总是把中国描述得像天堂一样,并认为中国的统治方式是世界的终极统治方式。'水利说'的根源在于,西方人始终认为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农耕帝国,必然要有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管理,这便是'东方式专制'。这个论点起源于马克思的一些论述,可能是受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经过魏复古的误解和发挥,后来又被李约瑟接受和扩展,逐渐成为一个西方史学的'共识'。然而这个共识用于解释中国历史,并不完全能站住脚。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