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的简明脉络――读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书评
若以四百年冠名台湾的历史,多少有些与史实有些不符,中国对台湾的经营可以上溯到三国时代。但正如作者所说,台湾一直在,但却一直没有进入历史的视野,它曾经人口很少,特产也不丰富,其东南更有一系列岛屿可供人们开发、贸易、中转。因而,真正的台湾史还是要从明末算起,迄今也就是四百年了。
台湾的历史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世界格局下的机遇与现实选择。台湾过去并不在航道上,但自从贸易将其作为一个转运点后,它的命运就改变了。遂自明末以来,由一代又一代大陆移民逐渐充实了台湾的积奠,最终造就了今天台湾的辉煌。若非贸易的选择,台湾可能依然进入不了历史的视野,也就可能无法在后来拥有如此的地位。另一个大陆边缘的大岛――海南,显然就是一个对照。
历史选择台湾,主要在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也有政治军事因素的推动。说起台湾的历史,竟然可以与郑和下西洋关联起来,虽然这一壮举以展示国威为主,但客观上依然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东海岸一带的贸易,在明朝的外贸管制政策下,海上走私兴盛起来。起初的台湾便是明中后期海上贸易走私集团的一个落脚点。新大陆发现以后,世界迎来了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贸易格局,一向默默无闻的台湾迅速在贸易格局中重要起来。西班牙人将这个岛屿作为一个贸易基地,荷兰又赶走了西班牙人,用心经营。郑成功在反攻清廷失败后,驱逐了盘踞的荷兰人,正式拉开了大陆经营台湾的历史序幕。据估计,当时台湾的土著人约为10万人,郑成功带去了10万人,也带去了大陆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儒家文化理念,并与当地的土著融合。到清朝收复台湾后,虽然政策时松时紧,但以福建为主的东南沿海居民持续不断地向台湾移民,到甲午战争失败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时,台湾已经形成200万的人口规模和基本成熟的传统农业体系,并具备了一定的农产品外供能力。到日本占领时代,全力把台湾变为农业原料型的殖民地,农产品生产有了现代化气息,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有了改进,却在客观上造成了'亚细亚孤儿'的二等公民后果。再到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带去大量的人口、资金,开始又一轮深度开发,并抓住上世纪70年代的全球贸易产业转移机遇,在现代化进程上迅速起步。
回顾台湾的历史,不得不感叹历史的神奇。在清朝接手台湾后的两百多年,台湾迅速地走完了两千年的人类社会历程,一个最晚进入中国传统文明的地区,却最早开启了现代化历程。台湾历史也清晰地表明,台湾只是大陆中华民族顺势扩展的一个区域,那些鼓吹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根本不靠谱,所谓的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区别,只是移民台湾时间的早晚不同而已。然而,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隔膜却也是事实,需要从历史的渊源查看。在清朝至少有三大离心因素,台湾反清复明的势力一直存在,导致朝廷的压制;几百年间陆续到达台湾的移民也存在不同集团的利益之争,一定程度模糊了民族主体;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弱项,出现文化的荒漠进而与大陆文明疏远。到了日本统治时代,台湾的上层回到大陆,下层在日本的统治下无奈地挣扎,日本始终将台湾人作为二等公民看待,殖民文化的推行不可能不产生现实影响,台湾自救运动也成为日后台独的一大源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也显得'煞费苦心',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初期的'二二八事件',始终是一道难以弥补的历史伤痕;此后大陆去台人群中的民主势力也逐渐兴起,并与日治时代即出现的台湾地方民主势力出现合流倾向,共同构成了今天台独势力的主流。1972年后,随着被逐出联合国,台湾当局被迫放开对民主运动的压制;再到李登辉时代,则近乎变为对所谓民主运动的全力促进,直至国民党政权易位,甚至不惜放弃蒋经国设计的台湾经济发展第三阶段目标,为今天台湾的经济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到今天,随着大陆与台湾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那种同根同文的中华民族共性更加得到彰显,大陆台湾呈现一体发展的态势,那些为了民主而民主的叫嚣,在台湾民众未来的更大福祉面前,会遇到如何的抉择呢?
(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