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三次历史转型——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2》札记之一-《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2》书评
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而儒学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古老的儒学能伴随中华文明2500年之久?这固然与历朝历代将之作为统治思想有关,也与儒学的不断自我更新有关。读颜炳罡先生的专题讲座《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从中管窥了儒学发展的简明历程。从讲座看,儒学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转型。
第一次转型,吸收百家,成为统治思想。众所周知的,西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应当注意的是,此时的儒学其实是以儒为本,充分吸收了墨、法、阴阳等战国诸子的理论成果,实现了由'子学'向'经学'的转变,从而为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当然,其吸收的过程中也有糟粕,混杂了迷信思想。
第二次转型,融合释道,形成宋明理学。后人赞誉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他大力提倡复兴古文传统,其实也是拉开了儒学振兴的序幕。因为,东汉以后儒学并没有得到统治阶层的应有重视,反而是西方传入的佛教和东晋时期成形的道教大放异彩,像南北朝时期佛教异常兴盛,而唐朝的皇帝则一直尊崇道教,多任皇帝痴迷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至死不悟。到了北宋时期,儒学大师们开始吸收释、道学说精华,对儒学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创新,终于在南宋朱熹时期成形为理学,后来成为明清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二次转型也有问题,就是唯心色彩严重,整体偏向保守。到明朝中后期,理学已经受到儒家内部学派的挑战或修正,如王阳明学说的影响就很大。
第三次转型,面对西化,艰难寻找突破。自明末清初以来,西学东渐,给儒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强行闯入,让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感受到了极大的危机。从龚自珍、魏源等早期觉醒者,到中间以卫道士自称的曾国藩,再到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均致力推动儒学复兴。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康梁时代,推动儒学成为国教,徒有其表,反而伤害了儒学。直到民国时代,大批知识分子西方学成归来,深入研究儒学,真正做到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努力实现儒学的创新与复兴,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这一转型进程目前还没有完成。
今天这个时代,世界更加多变,儒学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归根结底,儒学的现代转型必须回答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即如何融入民主与科学,重建中国文化,开创儒学新形态。儒学能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和自我创新能力之强大,希望儒学在新时代开出复兴的新花。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