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科学与科普问题——读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书评
读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我最大的感叹不是书的内容,而是书外的一些话题。当今的社会,一方面,关于膳食的谣言满天飞,什么木瓜丰胸、土豆增肥、米面胖人,害得人们似乎什么也不能吃;另一方面,正规的膳食科学却似乎默默无闻,这岂非怪事?其实在今天要知道点科学是那么的容易,简直就是唾手可得。但现实却是怪异的:在今天的中国,在没有人买不起一本书的时候,有多少人在休闲方面支出了过多的金钱和精力,却在科学的图书面前算起了账,舍不得买那么一书有关膳食科学的书,甚至想不起需要看那书一眼,这是一种悲哀。更需要吐槽的是,这样一本涉及全民膳食科学的书,竟然是由那么生疏的出版社出版,又在人们的不起眼中静静的发行。既然民以食为天,何不印得简便些,干脆免费发给全体居民算了?
感叹完毕说正事,通过一本指南的阅读,可以发现我们陷入了多大的膳食误区!比如说为了不发胖而少吃主食甚至不吃主食,实际上同等重量的脂肪提供的能量是同等碳水化合物(米、面等)的2.2倍,主食少吃了,却多吃了炒菜、油脂甚至肉类,到底在减肥还是在增肥?事实上,肥胖的根本原因不是粮食吃多了,而是其他食物特别是动物性食物和油脂吃得太多了,因为碳水化合物主要供给人的能量,虽然脂肪也供应能量,却更容易直接转化为人体的脂肪。
再比如,食物的酸碱平衡论是又一大忽悠。首先,食物的酸碱分类法是依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性质而定的,与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不同的;其次,忽视人体内长期适应食物而形成的自我调节能力;再次,将酸碱食物与相关疾病挂钩更是牵强附会,如果照此执行,则居民将在食物上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再比如糖尿病的膳食问题,风传南瓜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物,可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测定赫然给出的数据是,南瓜高达75,属于高血糖指数食物之一,比公认的高糖的西瓜还高(西瓜为72);而给糖尿病人制定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却容易造成了人体长期的半饥饿状态,因为人体的能量主要靠碳水化合物供给,还可能导致口臭、疲劳、肌肉痉挛和血管病变。
再比如以水果蔬菜替代主食的问题,也有误区,因为水果蔬菜含水为主,主要提供微量营养元素和膳食纤维,很少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人体营养物质,根本无法满足人体的能量与营养需求。但多吃水果以替代一部分主食,却是可以减肥的。
再比如奶的问题,中国人平均饮奶还很少,却在盲目宣传牛奶可能致癌或其他副作用,误把欧美的过量饮奶资料生搬硬套过来;同时,牛奶本身是好的,而加工之后则面目全非,突出的特点是脂肪含量猛增,特别是奶油、酥油,脂肪含量较一般牛奶增加30倍以上,能量增加16倍以上,是真正的'营养炸弹',一口抵过牛奶多少包。
再比如早餐的问题,一般宣传只说到必须吃早餐,但实际上早餐的重要性远超如此,不仅要吃,而且要吃好,吃好的标准是各类营养物质都要有,包括谷类、肉类、蛋类、奶类、蔬菜和水果,长期不吃或凑合着吃,问题多多。
再比如,一般男同胞把肥胖的原因归结在吃多了,实际上喝多了是另一个可怕的原因。一个成年男子一天的能量需求为2200大卡,喝上半斤白酒的热量就可达1600大卡,加上餐桌上的食物摄入,一顿超过一天。而要消耗这么多的能量,需要步行10个小时,这是绝不可能做到的,日积月累,不肥胖都不可能!
那么科学的膳食应该什么样?指南设计了一个膳食宝塔图,分5层,最底层是谷类(米、面、薯),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第二层是蔬菜水果,每天分别吃300-500克(生鲜量)和200-400克;第三层是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每天125-225克(鱼虾类75-100克,畜禽类50-75克,蛋类25-50克);第四层是奶类和豆类食物,每天应吃相当于300克鲜奶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油25-30克,盐不超过6克。在整个膳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达到50%-6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物的优质蛋白比例达到60%-70%,脂肪能量一般不超过30%。在三餐的分配上,早餐提供的能量占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40%。同时,每天饮水1200毫升,步行6000步或做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当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能做到的,这个膳食建议也不希望被机械地执行,只需遵循大体的比例就行,还可以同类互换,因地制宜,偶然的过量也是可以的,但长时期的不科学膳食肯定是有问题的。
膳食科学再次表明,病从口入,长期的不科学膳食必然积累成不健康状态,最终导致疾病,每个人都应多些科学意识,从每一天做起,吃得营养,活得健康。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