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时期的城乡差距——读雷颐《逃向苍天》-《逃向苍天》书评
到底'三年困难'时期中国饿死了多少人,这个问题依旧还在争论,但我却看到另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国家的战略重点依然在城市,所以生产粮食的农民却缺乏应有的粮食保障,以至于饿死的人多是农民,这不能不说是又一种让人痛心的城乡差距。雷颐的《逃向苍天》中有一篇关于农民的回忆录'辽宁农民梁书香写的《难忘岁月》的读后感,透过农民视角的叙述,展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就是在困难时期的饿毙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城里人虽然不少也营养不良,甚至饿得浮肿,但维持生命的口粮却有保证,结果出现了农村人要靠城市亲戚救济粮食渡过难关的怪象,让农村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城乡的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在文革这样的洗劫面前,城乡也在呈现另外一种'差距',这就是农村的'革命运动'进程远远落后于城市,最终不得不在城市的主导下被动的推动,让农村接受了实实在在的又一场伤害。老实巴交的农民,眼看着城里来的'革命指导员'强迫他们接受着与传统乡村道义相悖的另外一种理论体系,而且居高临下、行为残暴。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少年儿童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暴戾之气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深也远。所以,文革对于农村,同样是灾难深重。但可惜的是,关于文革的批判,历来缺乏农民的声音。这也难怪,因为向来有农民无历史、农民缺乏话语权的说法。但对于这样一段历史,如果不从农民的角度进行审视,显然是不全面的。贾平凹的《古炉》,就是试图从农民的角度再现文革历史,从小说看,文革实质上沦为农村个别不甘现状的人发泄自己私欲的工具,而到底文革是什么,这些人从未思考过,遭殃的却是无辜的农民。而真正的农民关于文革的回忆实录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难忘岁月》的价值恰恰在此。
一本农民的回忆录,作者在读后不惜写下一万多字的札记,足见作者对于'偶尔农民发声'的重视。因为在作者看来,历史的话语权完全被'城市'掌控,在历史话语权力场域中,'农村'是彻底的弱者,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农民无历史'。而这一结论同样值得在农村的各个研究领域反思,我们所做的关于以农民为主体的研究中,是否真正倾听了农民的声音,让农民成为主角!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