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方女瑜伽士
2013年春节期间,我读了《心湖上的倒影》,惊喜地知道了丹津'葩默(Ani'Tenzin'Palmo)。她是一位西方比丘尼、女瑜伽士,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8岁成为佛教徒,21岁出家成为一名藏传佛教噶举派比丘尼,1976年开始,她在喜马拉雅山脉拉乎尔地区闭关苦修十二年。后来,一位英国知名女记者把她的事迹撰写成《雪洞》一书,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我后来又读了关于她的那本《雪洞》,对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钦佩折服。
《心湖上的倒影》是丹津'葩默在美国及澳洲所做的一系列讲演的结集,诚如她本人所说,演讲中她尝试用实用和贴近的方式来呈现佛法的观点,而'不只是传达一种学术兴味'。当我读到她个人的学习与修行经历,内心生起一个非常清晰的念头,希望成为像她那样的女修行人或比丘尼,做一个利益众生的菩萨。
丹津'葩默的佛法探寻之路始于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但她不喜欢这条路上最终通向的果位'阿罗汉的观念,她说:'每当我想起佛陀,就会流下虔诚的眼泪。我爱佛陀,我希望像他。我不希望像阿罗汉。后来有一天我读到菩萨,想着:啊哈,这就是想要的境界!它有阿罗汉观念所缺少的悲悯元素,我爱这种不只为自己、还要利益他人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我要成为菩萨。'
后来,她读到一本介绍藏传佛教的书藉,书中描述藏传佛教有四大传承: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她说:'当我读到'噶举'这个名词时,心里有个声音说:'你属于噶举。'而我说:什么是噶举?它说:不要紧,你属于噶举。'就这样,她一路探寻下去,直到读到另一本书'《密勒日巴传》,她这样形容:'我读了这本书,脑袋里翻了几千个筋斗,它和我一向阅读过的书都不一样。最后,我终于了解自己果真是属于噶举。'
她意识到必须找到一位上师,当她听说印度达胡西市有一所噶举派的尼院,于是写信给尼院创办者斐达'贝迪女士,表示希望可以去那里和她一起工作。也是在那一年,她在英国遇到年轻的邱阳创巴仁波切,仁波切曾教她练习禅修。20岁那年,丹津'葩默去了印度,担任斐达'贝迪女士的秘书。在那里,她遇见自己的根本上师'坎初仁波切(Khamtrul'Rinpoche),她说:'我一读到这个名字,信心油然而生,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她皈依了坎初仁波切,并在他的寺院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33岁那年,她在上师建议下闭关修行十二年,直到1988年结束闭关。1992年至今,丹津'葩默应邀在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并为兴建比丘尼和成立女性国际闭关中心募捐。
'
2、出离我们心的牢狱
丹津'葩默的经历向我们证明女性完全具备追求精神修持之道的智慧和成佛的潜能。但在中国文化里看待女性出家似乎总是隐含着消极悲哀的情绪,庸俗的大众影视文化也常常把女性出家演绎成对世俗不幸的无奈逃避,或命运不济深受重创的万念俱灰,在多数人眼中出家并不是一件随喜赞叹的事。
丹津'葩默的故事令人振奋和沉思,这是一个主动探索世界、充满热情与无畏精神的女人,她给所有女性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本,这范本带来简单而又惊人的启示:主动探索生活的意义,大胆追寻心灵的价值,不要一昧被既定的习俗和道路限制,学会拓展人类内心更为广大的世界及潜能。
丹津'葩默踏上精神修持之路不是因为婚姻不幸或突发重病或历经生活重大苦难后的内心大转变,虽然佛法并不否定苦难的转化价值。但我更欢喜看到一个生活舒适、心灵健康的人纯粹为追求更真实更究竟的内心世界而出离的故事,就像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一样。我希望自己也成为那样一种人。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希望世人误以为佛教像是贫病交加的底层不幸者、经不住生活风暴的脆弱人士的'避难所',虽然佛教并不介意扮演这样的角色,但我们最好如实认识它的价值比那些更为深刻博大。
恰如不要因为被丈夫打骂抛弃不得不省视婚姻一样,期盼所有女性不做命运之轮下的被动仆从者,而是时刻尝试主动叩问自心,聆听和重视内心的声音,勇敢追求自己认为值得拥有的生活,不管这生活在他人眼中评价如何。
这并非鼓励所有女性出离婚姻或世俗生活踏上佛法修持之路,虽然修持佛法无疑是最值得追随的道路,但比起出离世俗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出离我们恐惧、狭隘和禁锢重重的心之牢狱。
'
3、传灯的人
对于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和定位,丹津'葩默在本书《女性与修道》一文中专门作了讨论,她如实诉说女性出家人在学习和修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不平等的偏见与障碍,以及历代佛教经典中女性大成就者的缺席和身份上的被忽视,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佛陀进入大涅槃后,在五百名阿罗汉或圣者的会议上,却没有提到女阿罗汉。参加会议者背诵他们记得的佛陀说过的话,以此建立佛典,却没有女性参与其中'经年累月,所有事情都从男性观点来背诵和记录,我相信这不是有意的,只是情况就这样发生了。'
她提到佛陀对于破除身体执着的观想是一种导向自己的观想,当佛陀说到欲望,观想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位,亦即修行者通过解剖自己的身体以断除对身体的强烈执着,从而看见它的实相,一旦对自己身体不执着,也就同时放下对他人身体的执着。'然而,我们看看后来的教导,在龙树菩萨于1世纪或寂天菩萨于7世纪的著作中,我们发现相同的观想被导向外在'导向女性的身体,把女性看成是一袋子内脏、肺、肾、血液,女性是不净的、令人厌恶的,却没有提到做观想的男性僧人也是不净的。这种改变是由于传承这种观想法的人,他们的心的开悟程度比佛陀差很多。所以,除了用这种观想突破对身体的执着,也被用来作为僧人禁欲的方法。它不再是看见事物真相的方法,而变成培养厌恶女性的方法。'
作为女性上师,丹津'葩默的坦率令人赞叹和惊喜,虽然我本人对佛教的理解和修持尚未到达了悟她此番真言的地步,但她这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忠于事物实相的真诚正是佛法所倡导的精神。藏传佛教能在物质充裕的西方社会扎根,凭借的正是佛陀愿意接受质疑和检视的以期鼓励修行人追求究竟实相、证悟心性的伟大精神,一如佛陀伟大的教言:'依法不依人。'
丹津'葩默说:'当我住在拉乎尔时,住在一个男女僧众同住的寺院。然而当比丘在前面举行仪式时,尼众却只能在厨房煮饭。许多教学活动都不许尼众参加,因为'我们不教女性这些东西',反复听到这样的话,真令我心碎。'在东方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差别待遇,但没有一个喇嘛敢在西方这么做'西方佛教中心的主持人大多数是女性,你在西方永远听不到喇嘛说'我们不教女性这些东西。'
她已经发现有些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运动试图调整这种不平衡,但认为这件事不能等待喇嘛们来做。'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尼众自己组织起来,她们不能再等了。这就是我环游世界为我们尼院筹款的原因。同时,我们将创立一个女性国际佛教闭关中心,全世界女性都可以来这里修行。我们希望不久之后,这些尼众可以担任老师。'
丹津'葩默相信佛法传到西方必将发展出适合西方气质、文化和需要的方式,她相信佛教将迎来许多新的角度,这些角度来自西方的观点,而其中之一就是对女性的尊重。'这件事绝对已经开始,所有征兆都相当乐观。过去女性没有、不能和未曾完成的事,端看我们如何支持她们,尽量将僧团男女二众联合起来。这是重视整体的时刻了,而不再只是看见盛行已久的不平衡。'
读到她的这些话,我心中充满兴奋和期待,我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修行人、瑜伽士正努力改变和影响越来越多众生'尤其是女性。我想念远在甘孜的上师仁波切,想向他汇报我的读后感,渴望得到上师进一步的教导或指示。祈求慈悲的上师及诸佛加持,使我有能力成为像菩萨一样强大而无私的饶益众生的人,永远执持佛法的明灯,祈愿这梦想不必流转生生世世的轮回而今生实现。
'
'
'2013年2月16日于北京
'
'
'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