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错了吗?-《朱熹错了》书评

'最初听到傅佩荣先生新著名为'朱熹错了',我便联想到清人毛奇龄的《四书改错》。非议古人易得大名利,然而也不免将自己陷入到自是之中,孔子云:'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修慝反身,方是实学之所在也。人类发展数千年之久,之所以一次次从禽兽之域拔将出来,就是因为我们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些不甘流俗的贤哲,看清了千亿人的醉生梦死、迷途不返,在漫漫长夜中,这些灵魂正如一星火光,指引着我们。有人张口便说,贤哲误我、误苍生、误后世,有没有想过若无这些伟大的灵魂,世界会不会更糟呢?评判就是衡量,傅先生要用自己的平准去衡量一座文化史上的高峰、正如他说的这座高峰无法绕过,其难度可想而知,其勇气令我钦佩。'
  傅先生虽然称'朱熹错了',但是他实际上仍然走在朱子所开辟的道路上。历史上对《四书》的解释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训诂式的、考证式的,称为汉学;另一种义理式、诠释式的,称为宋学。朱子便是宋学的高峰。凡是以义理解《四书》的,都绕不过朱子。甚至考据学派,也要面对这座高峰。毛西河的《四书改错》就是典型的汉学式作品,他认为朱子注《四书》的错误在于字词的训诂以及关于典章制度的解释。傅佩荣先生主要走的是义理阐释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讲的'以求领悟四书的义理'。'
  训诂考证靠得是知识、靠得是勤奋,而义理、诠释则要靠领悟力、自觉力,这种领悟力、自觉力从何而来?当然,它离不开训诂、考据,但是从根本上它是一种深造自得之学,这种深造自得,若是无天赋的美质,那就必须依靠后天一次次反求诸己的事上磨练,如此才能困而学之、学而知之。傅先生的这本新著也应该由此出发,我想事实上他也作了很大努力。这些努力表现在《朱熹错了》这本书中,尤其是表现在对《论语》的相关解释中,傅先生也承认'心力用在《论语》上的最多'。'
  傅先生对朱注《论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比如说对'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解释,对'束修'的解释,对于'三纲'的批评,对于'鬼神'的肯定,对于'博施济众'的看法,如此等等。虽然前人多数已经揭示,但是用白话文重新读来,确实与现代人的心理更为贴近。其中,有些批评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过也很难说朱子就是错了。或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乎?'
  比如,傅先生对'束修'的解释,我原来曾在网络上听过傅先生的讲说,初不以为意,细思之,确有其道理,正如傅先生讲的,孔子要三万条干肉做什么?反过来,朱熹为什么采取了古人这种说法,却未提傅先生的讲法呢?朱子认为束修是'至薄之礼',贽礼之虽至薄,难道可以没有吗?拜师之礼,或者在朱子看来,可能是必须的。'
  还比如,傅佩荣先生对'天理'、'鬼神'的批评,这点也我衷心认同的。宋明诸大师与孔子时代最大区别,应莫过于此,即'天'的人格神化的消退,'天理'中的'天'更倾向天的运行法则,这种法则也是人间秩序的基础。当'天'的人格神化色彩消退,人们对天理的敬畏确实也不免随之消退。正如,傅先生举钱大昕讲: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冷冰冰的天理而心存敬畏呢?二程以'阴阳二气'解'鬼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更甚。确实,这是宋明理学应该反思的。不过,这些命题并非全是程、朱生造出来的,天理、人欲之辨,人死之后气归于天,亦能从《礼记》等经典窥其渊源。'
  再比如,傅佩荣先生对圣化孔子的不满。的确,从朱子注《四书》中,可以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句子和思想倾向。我也不愿意过度神化孔子,从《论语》中看,孔子也确实是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甚至也犯过一些错误。从这个角度看,孔子也是人,确实不应该以彼之是非为是非。然而,圣化孔子不始于朱子,早从《论语》就开始了。为什么孔子得到了神化?称之为生民以来未之有的圣人?我想,是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一条成圣之路,正如子贡讲的'圣人之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为什么人们要称'圣'于孔子,要取法于孔子?这就是《中庸》中讲的'无征不信',上帝为什么要化成耶稣来到世间?彼人,我人,彼能为,我何不能为?这就是征信,这就是信仰的起点。只是讲天、上帝、讲鬼神,而没有出乎其类、拔乎其粹、以先觉觉后觉的圣人降临在我们作为同类的凡人中间,我们怎么去征信天、上帝、鬼神?'
  除了上述这类见仁见智的看法外,另外一些可能错不在朱子、而在于傅先生罢。数千年中,古今中外,对人性的讨论何其夥矣!傅佩荣先生首先是通过原始文本,考察了什么是'善',指出'善'是行为之善,因此得出结论说人性不是'本善',而是'向善'。我不太清楚所谓'本善'、'向善'的区别,傅先生意指为何?大体来看,傅先生承袭了告子、阳明包括荀子的某些理解,对孟子的人性进行了重新的诠释。'
  傅先生张口就讲,所谓'性',就是指'一物生来所具有的本性',很明显,这就是孟子的对手告子所讲的'生之谓性'。既然孟子已经批评了告子,傅先生的结论也就被否定了。孟子其实讲得很清楚,口、目、耳、鼻、四肢之欲,确实也是人生之性,可是君子不谓性,君子所谓性者,是'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
  那么'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是指善行吗?这一点,傅先生给得出例子,我是没有看出来。一种行为,实际上是无法定义为善或不善的,这个在柏拉图《理想国》讲'正义'时就说得很明白,孔子讲中庸,也是如此。要么,孔子怎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只讲行为,不知时中,是小人、乡愿之行也!古之人,八岁入小学,则学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都是善行。可是,十五岁还要入大学,要明明德、要新民、要止于止善,其要在知'止至善'。朱子称小学乃学'事',大学乃学'理'。真正的'善',不仅仅是行为,更在于'明理',不在于执一理,而在于能否'时中'。从这个角度看,傅先生只讲对了最浅近的一层。'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孟子所谓的'性善'就是'性本善',不存在其什么向不向的问题,傅先生还认为性是'动态'的,这也是告子所讲的性如水一样可东可西。然而,孟子批评告子说:水必向下。因此,人性也是一定的。它不是杞柳,让你任意'打磨'。傅先生还将心等同于性,认为心可操可存,性即为动态。若云'心'即'性',也只能从本体上讲。只有洗去了习染的心、摒却了物欲的心,方可以称之为'性'。朱子的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傅先生未加辨析,阳明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气质之性,这个可以另论。'
  其它的一些说法,多也似是而非。傅先生强调人欲之合理,依据是没有欲望人类怎么繁衍呢?然而,我倒要说,倘若没有天理,那么,人类再怎么繁衍,也跟禽兽之群一样;傅先生还强调后天教育,可是孟子明明说有人良知、良能,是不学、不虑即有的。其实,这正是告子、荀子一派的思路,认为只要建立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那就是'善',至于顺不顺人性都是其次的。'
  傅佩荣先生的解读,有很强烈的原教旨主义。比如举孔子所谓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考据派也总是觉得愈古愈好,完全不懂'发明'二字的意义。孔子没说过的,孟子就不能说,孟子没提及的,朱子也不能讲。就像一粒种子还没发芽时,认得它是松树的种子,当它生根发芽之后,却惊讶说:那些枝叶根须从哪来的?原来没有的啊!它不是种子!这就是不会发明。若不发明,那孔子所谓的'君子'只能永远是贵族弟子了。只有君子、圣贤才能明理,他们将这些理给我们讲出来,我们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反对这些道理嘲笑,未免是'不畏大人之言'。'
  傅先生当然为自己的新著而自得,读其书,也会受益匪浅,至少我们也会去反思朱子的种种说法。不过,平心而论,朱子固然有些错误,但是绍道统、尽精微处,傅先生这本著作是远远不及的。'



为您推荐

可怜更可悲一位帝王-《崇祯十七年》书评

' ' ' ' 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皇帝是一位可怜更可悲的历史人物。 ' ' ' ' 本来,按照历史上的传统的继位之法,皇帝的宝座是与崇祯无缘的。可是,由于他那位荒唐而又无能的皇帝哥哥拱手西去之后..

36-《二月河文集》书评

'《康熙皇帝》 康熙八岁即位,由顺治遗命,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臣。其中鳌拜居功自傲,专横跋扈,待老臣索尼病死后,他拉拢遏必隆,处死了不与他合作的苏克萨哈,更是朝政独揽,经常咆哮金殿,强..

37-《二月河文集》书评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出版后曾分别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湖北省出版佳作奖,并获得美国'最受欢迎的海外华人作家作品奖'。其中《雍正皇帝》曾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

民国历史人物所带来的思索-《民国人物列传》书评

读《藏地密码1》-《藏地密码1》书评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有神秘的佛教文化;有忠诚的藏獒;更有壮美的喜马拉雅山。《藏地密码》就是通过一个身在美国的藏獒经营者卓木强巴在看到一张紫麒麟藏獒的照片后,他决定去寻找这种紫麒麟藏獒..

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跌宕的一年-《1644,帝星升沉》书评

' ' ' 1644年绝对是中国历史最值得记得年份之一。这一年,延续了二千多年帝王统治中的汉人帝王统治正式结束的一年,这一年也是最后一次中国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的开始。不管今天的舞台上如何的歌功颂德..

探索变革深-《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书评

'关注的对象和关注的方式是创新的关键所在,而阻碍人们有效关注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完全理解关注和意图产生的内在场域,并与之建立联结。这就是夏莫在《U型理论》一书中所说的'盲点'。穿过夏莫的U型过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