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辑】冯达庵《佛法要论》语录-《佛法要论》书评

1. 【烦恼障】深契烦恼皆归于空,即得寂灭之乐。(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5,陈嘉珉辑)

2. 【贪嗔痴/戒定慧】戒所以治贪,定所以治嗔,慧所以治痴。(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5,陈嘉珉辑)

3. 【缘觉乘】研究人生观,觉悟此身由来,端在自心不明烦恼本空而起应付之行为;由行为经验而起细微之业识,由业识开为六尘则起名色之见;由类别名色而起相当六根,六根对六尘则起接触之感;接触之于身心,能起种种受用,受用适悦者斯起爱心;爱之至深起取著,取著不舍则成积习;积习之强有力者,能致此心现身于相当环境;此身既生,则不免老病而至于死亡。'(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5,陈嘉珉辑)

4. 【佛学】佛学精微广大,为一切学术冠。(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8,陈嘉珉辑)

5. 【佛,众生,自在】佛与众生皆觉性总体中分位作用之表现。经验未充,事事须注意认识,不免流于住著,运用迟滞,不能自在,是名众生。经验具足,事事不待注意,心辄了了,无所住著,运用神速,是名为佛。(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8,陈嘉珉辑)

6. 【三乘】三乘者,对钝根三派而分别施设也。以小乘示厌世派,以中乘示思想派,以大乘示教世派。一乘者,直接成佛之究竟大乘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9,陈嘉珉辑)

7. 【宗,教】'宗'、'教'两字,在佛学,原来分门对立。何谓之教?将研究所得种种正理加以实习也。何谓之宗?能与真理契合,得微妙受用也。以喻名之:教,如装设电灯;宗,如驳通电流。有教无宗,如徒装电灯而无电力灌输,不得照明效用;有宗无教,如徒通电流而无灯具接受,光力无从表现。(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1,陈嘉珉辑)(陈嘉珉'有点类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关系,哈哈。)

8. 【佛学】佛学乃特殊科学,不能以哲学眼光律之。若必须哲学家意识所及处方敢信为真理,则佛学直是哲学耳。有何特殊价值可言!惟能于哲学范围外另辟大路,故无穷妙理、无边妙相源源出现。知此,乃可与论大乘菩萨之妙迹。(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5,陈嘉珉辑)

9. 【哲学,佛学,超力】众生所感见之世界何所从来?此哲学家所亟欲解决者也。世界原是幻影,殊非实有。构成此幻影者,意识也;哲学家之讨论工具,亦意识也。能论、所论俱属意识,而求上探世界本源,无异趺坐椅上而欲自举其椅,无有是处!欲椅之举,必下座而为之;欲世界问题之解决,比离意识而会之。果有解决决心乎,不可不求之佛学。(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6,陈嘉珉辑)

10. 【学佛】学佛要先泯去凡情。无义理的神话固所当辟,契正道的异迹须勿多疑。(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0,陈嘉珉辑)

11. 【身口意妙用】有三种妙用:(1)以身密提其因,即种种手印。(2)以口密润其根,即种种真言。(3)以意密祥其境,即种种静观。'(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8,陈嘉珉辑)

12. 【奉持者三品】释尊说教,凡有需奉持之处而学人自力所不能及者,间以三密施之。奉持者,随其见地高下,成就境界分三品:只破粗执(分别二执)者,属下品;能破细执(俱生我执)者,属中品;更破极细执(俱生法执)者,属上品。(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9,陈嘉珉辑)

13. 【世界,科学,哲学,佛法】世界者,无量时间与无量空间联贯而成之幻体也,亦谓之世间。世界现象,繁复极矣。科学者,局部研究之;哲学者,大体观察之。所得者,不过枝枝节节之幻影因果律而已。于世界真相,未有能明之者。有之,厥惟佛法。(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2,陈嘉珉辑)

14. 【世界真理】夫世界真理,俯拾即是,本无待他求。世人殚竭心力而不能得者,为不知其要所在也。佛法者,独得其要者也。得其要焉,利根一超直入,当下了了;其次学而知之;又次困而知之。其能有成,一也。然而其要安在?曰:在明吾心。(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2,陈嘉珉辑)

15. 【世界,唯心】世界或融或露,完全操自我心。一言蔽之曰:世界者,我心之所表现。(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3,陈嘉珉辑)

16. 【妄心】凡具妄心者,皆谓之众生,亦谓之有情。众生多至无量无边,我只其中之一。我心能现我世界,一切众生亦莫不各现其世界。我所现者,应如我之幻梦,他众生不能相知。他众生所现者,亦应各如一己之幻梦,非我所能知。而事实上,彼此身形乃能互见,且复有山河草木等无情器界为众所共觉,抑又何也?曰:此'同分妄见'使然也。夫有一墙于此,能碍我身,亦能碍他人之身。为各起妄见适相契耳,非实有墙之存在。如以墙为实有,彼赵襄子安得见石壁之人出入自如耶!(出《列子》)一墙如是,一切器界可以类推。质言之:同一世界之众生,环境能相符合,必大众妄见从同之分量,不能逾最低之限度。使逾限度,即不能入此世界,而附于所能合格之他世界矣。(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3,陈嘉珉辑)

17. 【同分妄见】西洋学者不审世界之虚妄,纷取一切同分妄见为研究之对象,所得因果定律,虽资归纳演绎而来,不知所资亦依同分妄见而建立。故无论如何观察经验,终属幻影上一种比例法。或曰:既属幻影,何以能施诸实用?曰:'实用'二字,何尝能逾同分妄见一步?即此一句,亦妄见也。打破此关,方足与知世界真相。(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3-44,陈嘉珉辑)

18. 一切智智者之对象何在?则距今二千五百余年前,出现于印度之释迦牟尼佛,即其人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77,陈嘉珉辑)

19. 【佛教】佛教真面目,在精神,不在言语。举全体精神界而融摄之,灵明自在,活用不息,是谓佛性。(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78,陈嘉珉辑)

20. 【佛教】赵宋统一天下,太祖、太宗知佛法关系国运甚大,极力提倡。(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20,陈嘉珉辑)

21. 识大所摄者,彰为事项,曰'事法界';泯为理性,曰'理法界';理起不废事,事起不迷理,曰'理事无碍法界';三世胜事同时顿起,曰'事事无碍法界'。(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29-130,陈嘉珉辑)

22. 【华严宗】欲明华严宗之学理,首须通达'事事无碍'妙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30,陈嘉珉辑)

23. 【平心直行】透彻宗旨者,动静皆符真理,寻常日用无非法乐。六祖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皆透宗者本分事。功夫未至,其践履应如何?则亦以平心直行为准。失准者便是过失,宜立矫之。(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40,陈嘉珉辑)

24. 【众生,习气】世间的众生,不论甚么身份,必含有许多不易肃清的积习。(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73,陈嘉珉辑)

25. 所修的清净种性与本有的杂染积习,矛盾地互相抵抗或奋斗。(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73,陈嘉珉辑)

26. 欲世界真正和平,非改造人心不可!(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77,陈嘉珉辑)

27. 【空】空也者,根境之间无所障碍也。若在眼识,除增'空'缘外,更须助以'明'缘。(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85,陈嘉珉辑)

28. 真常变为无常,真乐变为苦恼,真我变为假我,净法变为染法。从而真善变为不善,烦恼、随烦恼诸名连类而生,世间所谓恶性指此。(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93,陈嘉珉辑)

29. 【身口意】身业不正者,以杀、盗、淫为首;口业不正者,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为首;意业不正者,以贪、嗔、痴为首。正者反是。(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197,陈嘉珉辑)

30. '漏'者,破器不完,载水辄泄之义。器若完好,斯称无漏。众生俱生我执所使,难免分段生死;号称有漏,类破器故。(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01,陈嘉珉辑)

31. 【分别,执着】益我者,视为亲友;损我者,视为仇敌。世界所以多故,全系于此。(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06,陈嘉珉辑)

32. 上撑天,下撑地,能于十方世界现全身,我、法二执俱伏,即悟无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06,陈嘉珉辑)

33. 若凡夫、外道,一味昏迷,永无所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07,陈嘉珉辑)

34. 【宗教,哲学,佛学】脑部进修如小学,心部进修如中学,脐部进修如大学,此显教上程序也。脑部进修有随信行、随法行二种。一味随信,昧于法义,等于宗教;一味讲解,缺于修持,等于哲学。合两者所长而归于禅定,素称佛学。(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08-209,陈嘉珉辑)

35. 哲学家所谓'精神',宗教家所谓'灵魂',儒家所谓'明德',皆执第六识当之。'(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14-215,陈嘉珉辑)

36. 生死两端,同一支点,明则俱明,昧亦俱昧。死而不知,生于何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23,陈嘉珉辑)

37. 【理事】理以事传,事依理立。理焉而不举征验,契者寡矣;事焉而不辨原委,忽者众矣。是故明哲之治所学,必理事双彰而后足以开化群伦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50,陈嘉珉辑)

38. 禅密两宗,皆一乘教。息脑运心,宗要无异;上求下化,宗趣攸分。悟则恒相资;迷则每相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55,陈嘉珉辑)

39. 菩提心与涅槃心之别:一明朗,一寂静。'(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57,陈嘉珉辑)

40. 密宗依般若波罗蜜而上求,禅宗依般若波罗蜜而下化。(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57-258,陈嘉珉辑)

41. 禅宗自身等佛,乃比拟词,无庸解释。密宗即身成佛,是何等义?则须讨论。(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58,陈嘉珉辑)

42. 佛法不重徒闻,而重实践,诸菩萨深知此理,故甫闻开示,即详求实习方法。(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90,陈嘉珉辑)

43. 宿命通者,浅释之,即能知前生事迹之谓。有报得,有修得。(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93,陈嘉珉辑)

44. 如典籍所载,有读某书一、二遍即能成诵,他书则大不然者,此为前生熟习某书之明证。(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97,陈嘉珉辑)

45. 【轮回】吾人反躬自问:孰能绝无宿习欤?既宿习与生俱来,则人人必有前生可知矣。前生能变为今生,今生又必递变为后生,又何疑乎?明乎此者,则轮回之说不待烦言而解,悟轮回之真理,斯可与之言道矣。(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97,陈嘉珉辑)

46. 吾人所能感觉之色相,本来一切皆空。(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98,陈嘉珉辑)

47. 【器】器之由来,为众生业力所发起。(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98,陈嘉珉辑)

48. 【物质】世俗学者定为公例曰'物质不灭',以当试验时五识未尝休歇故;使有休歇之功,此例不攻自破。(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98,陈嘉珉辑)

49. 精诚念佛,梦中得见阿弥陀;恳切禳灾,当前恍见观自在。(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08,陈嘉珉辑)

50. 若未经显教熏习,遽行学密,对于'佛'字,未免茫然。(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17,陈嘉珉辑)

51. 即身成佛者,行者于现生肉身中,亲证佛之种种法身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24,陈嘉珉辑)

52. 【人性弱点,灵体附身】此方人类,福德非厚,诸天善种,自难流露于心;而鬼神恶种则随时具备,乘机显现,而人不及察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28,陈嘉珉辑)

53. 【佛学,哲学,宗教】佛学在在求证,固与普通哲学有别,亦与寻常宗教不同。可以比拟者,厥唯世间高等科学。然科学以人趣六识所能征验之尘相为研究对象,佛学则超乎尘相而迳证法界性理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33,陈嘉珉辑)

54. 【老子,佛法】贞观二十二年冬,太宗尝令奘翻老子《道德经》为梵文以遗五印。奘曰:'老子立意肤浅,五印观之,适足见笑。'遂止。(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39-340,陈嘉珉辑)

55. 【智慧】世间智慧不离意识,每为尘相所缠,不能运用无碍。(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47,陈嘉珉辑)

56. 【易经,道德经】外道经书,不能称为契经者,以多不合正理之思想也。如《易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道德经》'大道废,而后有仁义',皆非能契正理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49,陈嘉珉辑)

57. 【舍利弗,目犍连】二人各为巨富大婆罗门之子,幼相善。一日共观游艺大会,见彼会众演种种技,奏种种乐,歌舞嬉戏,不一而足,以为极人生之大乐。舍利弗(时年十九)心念百年后,此辈尽成枯骨耳!有何意味?遂不愿观,避坐林下。目犍连同此感怀,寻踪而至,相议出家'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54,陈嘉珉辑)

58. 凡夫逐尘,所想无非世间妄境。等是想世间事,尚彼此互相遮障,出世间法自更无从显现。诸佛法流,皆遍满十方,会得二空真如,乃能觉知。然真如之显,必破想蕴;想蕴若在,必障真如。十方佛性,虽流通不息,总被无明所覆,信解且不易,何况实证耶?(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68,陈嘉珉辑)

59. 大乘之破五蕴,不在乎灭尽,而在乎不加执著。即蕴离蕴,斯见法界本性。六祖云:'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意在于此。(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68,陈嘉珉辑)

60. 三摩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70,陈嘉珉辑)

61. 无痴'明解事理。(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70,陈嘉珉辑)

62. 痴'迷暗事理。(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71,陈嘉珉辑)

63. 一切有为法,似若由生而往,由往而异,由异而灭。(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73,陈嘉珉辑)

64. 【源生】盖所谓源生,即是诸种性随缘出现为法相也。照此基本诸种性者,大圆镜智之用也。照诸种性源生理趣者,妙观察智之用也。若各别种性齐现而互不相仿,则平等性智之用也。而操纵诸缘者,则成所作智之用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86,陈嘉珉辑)

65. 【众生,如来,自在】众生为物所转,故有厄境。如来恒能转物,故无厄境。(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89,陈嘉珉辑)

66. 【五智】证性之智非一,默契法界本体中根本之性者,曰法界体性智;托性为种,从而默契其质地者,曰大圆镜智;开种为境,从而默契其光色者,曰平等性智;对境抽理,从而默契其趣致者,曰妙观察智;依理起业,从而默契其效用者,曰成所作智。初智所证,为根本法性;余四所证,为演进法性。(陈嘉珉辑,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98)

67. 【五蕴】五蕴未空,只见法相;五蕴已空,乃见法性。(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99,陈嘉珉辑)

68. 【五蕴】五蕴皆空之义,要在即蕴离蕴。若明'空不自空,与法俱现。法不自法,与空齐耀',斯得之矣。(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10,陈嘉珉辑)

69. 认诸法有生有灭,则视物相含有实质。既有实质,自有垢净。(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16,陈嘉珉辑)

70. 物尚无有,何论增减?如一月丽天,以千水盆接之,则有千月影;递增至万亿,月影亦增为万亿;递减至百十,则月影亦减为百十。究竟月影多寡,皆衬托相之惑人,毫无所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17,陈嘉珉辑)

71. 世间法生灭无常,出世间法寂静真常。(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21,陈嘉珉辑)

72. 【五智】就全体大用流行言之,曰法界体性智;就普照一切种性言之,曰大圆镜智;就开发一切功德言之,曰平等性智;就契会一切条理言之,曰妙观察智;就实现一切事业言之,曰成所作智。(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24,陈嘉珉辑)

73. 【无明】无明有浅有深。浅者属烦恼障,深者属所知障。(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46,陈嘉珉辑)

74. 【佛法】佛法以超生脱死为本。(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48,陈嘉珉辑)

75. 【大乘】自他并度之教法曰大乘。(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57,陈嘉珉辑)

76. 【智慧】照理不迷曰慧,对理顿决曰智。(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465,陈嘉珉辑)

77. 【忍】忍之至高者,能伏一切,不为一切所降伏。(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05,陈嘉珉辑)

78. 【息灾法】《仁王般若经》,具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国家有大难时,则依经轨修之。此属息灾法,亦有平日修以求佛慧者。(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10,陈嘉珉辑)

79. 一切种智,为佛知佛见之总汇,一乘教宗旨即在此处。(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42,陈嘉珉辑)

80. 如来法身永远常住,众生无时不与法流相接。(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70,陈嘉珉辑)

81. 一切众生莫不隐具菩提心,而不能迳发之者,缺乏缘力耳。(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78,陈嘉珉辑)

82. 读诵《法华》者,不论在家出家,皆直显佛性。(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80,陈嘉珉辑)

83. 故在家出家之人,如不得见闻《法华经》而读诵书持供养之,虽行菩萨道,只属三乘,不足以入真实一乘之室,以无如来加持实力,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82,陈嘉珉辑)

84. 【世俗文章】世俗文章,总括一切戏论之作,增人妄想,乱人正志,不惟消耗有用光阴已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601,陈嘉珉辑)

85. 【观音菩萨】一心虔念观音菩萨,则观音法流通过其间,隐相加持,烦恼诸相伏匿不现,以故身心诸患皆能解免。(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653,陈嘉珉辑)

86. 须夙具善根,乃能感格善知识之接引;无其善根,虽善知识现前,终不知亲近也。(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661,陈嘉珉辑)

87. 【法华经】得《法华》者,非获得经书之谓,乃与一乘法流相应之义。(冯达庵《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663,陈嘉珉辑)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上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书评家徐鲁有关中外童书的序跋与导读文章的精选集。全书共分四辑,辑一是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各类原创童书写的序跋与导读;辑二是为一..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一个高中生的语录》内容简介|作者

《周作人作品集(第二辑)药堂语录/周作人作品集(第二辑)》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收入周作人1940年前后所作文章五十篇,是其散文创作文体的一种新尝试,同《书房一角》为一类,文章篇幅短小,近于“前人所作的笔记”。作者自述为文经过是一部书“读过之后或有感想,常取片纸记其大概,久之积一二百则”..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如果说好的书籍能给我们打开通往知识、智慧和美的大门;那么好的书评就会给我们打开通往这些书籍的大门。朱自清先生对书评的写作是很好重视的,他的书评如同他绝大多数的散文真实自然又老实严谨不乏风趣。通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