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辑】梁漱溟《人心与人生》语录-《人心与人生》书评

1. 哲学似为深远之谈,而其实则眼前随处就遇到,避免不得。(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5页,陈嘉珉辑)

2. 【心物】心之与物,其犹前之与后,上之与下,左之与右,要必相对待而有焉。如非然也,心物其一而已矣,无可分离者。(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6页,陈嘉珉辑)

3. 【减法】宇宙间森然万象,莫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自其异者而言之,显有区分,一若鸿沟不可逾越;而实则万殊同出一本。其异也,不过自微之著,由隐而显,不断变化发展而来;追踪原始,界化不立。故尔为学既须分别精审,又贵善观其通。(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8页,陈嘉珉辑)

4. 【减法】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不唯适用于文艺作家,亦适用农、工百业的发明创造,和军事、政治的事功成就。'文章天成'是说自有合理性在其中。'妙手偶得'是说灵机触动,非所意料。诗人巧得妙句,画家有神来之笔,不唯旁人所不测,他自己亦不能说其所以然。若究问其致此之由,一切可说的都是外缘,都是凑成乎此的条件,而不是能用这些外缘条件的主体'生命本身。(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21-22页,陈嘉珉辑)

5. 【灵活】知觉不灵,斯行动不活;灵是活的前提。(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28页,陈嘉珉辑)

6. 宇宙之大,万有之繁,一若不出吾了了之一心。(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36页,陈嘉珉辑)

7. 吾以为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何谓能静?浅言之,此即相对于动而说。(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39页,陈嘉珉辑)

8. 植物为自养生物,恒就一地资取营养而不移动;动物为异养生物,恒游走觅取植物或其他动物以为食。两派同出一源,只在营求生活的方法上有其不同趋势而已。(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41页,陈嘉珉辑)

9. 往者柏格森倡论:理智不知有真时,恒假借空间以比拟时间;理智不知有真动,恒假借连续微变之固定状态以代表不容截断之动流。(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46页,陈嘉珉辑)

10. 生命本性要通不要隔,事实上本来亦一切浑然为一体而非二。吾人生命直与宇宙同体,空间时间俱都无限。(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52页,陈嘉珉辑)

11. 佛家唯识学于能见之'见分'、所见之'相分'而外,更有'自证分'以至'证自证分'之说;审其所指,要即在此中深微处。(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56页,陈嘉珉辑)

12. 唯识学非他,不过是佛教瑜伽修瑜伽功夫所得的一种副产物'一种知识。佛教瑜伽功夫不同其他外道瑜伽有所造作;它只是扫除心理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入于深静而已。(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64页,陈嘉珉辑)

13. 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则隔(我进食、你不饱),从乎心则虽分而不隔。(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86页,陈嘉珉辑)

14. 说人心之不隔,非第指其在人与人之间也,更言其无隔于宇宙大生命。(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87页,陈嘉珉辑)

15. 人之恍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不过一假象。(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99页,陈嘉珉辑)

16. 但心身相联通固有距离,此便伏有着险关危机:心有可能偏远乎身而多枉动,身有可能偏远乎心而多盲动,亟须当心注意。(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20页,陈嘉珉辑)

17. 王阳明咏良知诗云'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乾坤万有基者,意味宇宙本体。宇宙本体浑一无对。人身是有对性的,妙在其剔透玲珑的头脑通向乎无对,而寂寞无为的自觉便象是其透出的光线。(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45页,陈嘉珉辑)

18. 佛家说有前生、今生、来生之三世,凡人表见于今生者,辄有衍自其前生者在,理或然欤?若谓人死归土,便完了,是为断见。人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自是真理。(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56页,陈嘉珉辑)

19. 分别言之,大要社会礼俗存乎'理'字上,其中自亦有'利'字在,却仍然不是没有'力'的因素。(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67页,陈嘉珉辑)

20. 人在生活中能实践乎此生命本性便是道德。'德'者,得也;有得乎道,是谓道德;而'道'则正指宇宙生命本性而说。(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216页,陈嘉珉辑)

21. 执定一偏将动有窒碍,每每事实上行不通,死理终必归从活事。(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227页,陈嘉珉辑)

22. 以前人类似乎可说物质不满足时代,以后似可说转入精神不安宁时代;物资不足必要之于外,精神不宁必求之于己。(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342页,陈嘉珉辑)

23. 【减法】理智由其萌茁而成就,自始得之于有所减损而非有所增益;减之又减而理性即不期而然地从以出现;人类生命之特殊在此焉。(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3次印刷,第256页,陈嘉珉辑)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

《书目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信息大量电子化后,传统的图书受到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大量开掘,也令传统的文化接受形式有些黯然。图书,曾雄霸天下的文化产品,如今也在现代商品的冲击下有些危然自立。然而,确信者自当确信,无论人类怎样使用高科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