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两年见过这本书,封面是明快的画面:三个带着白头巾的女孩儿在读放在膝头的书。我以为那是一本类似《你在天堂里遇到的几个人》之类的书,一直没有太多留意。直到最近下载里些电子书,随手点开看过几个章节之后怦然心动。于是找来完整版本,利用早晚坐公交车的时间花了三天把它看完。然后庆幸,幸好在这个时间读到它'不早也不晚。
我一直觉得,读书需要心境,而心境往往取决于当下的生活。浮躁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去读《瓦尔登湖》,忙碌的时候,也不能体会林语堂周作人的从容。不经世事的时候,更偏爱快意恩仇的武侠玄幻,看遍风尘的时候,才能体会经典散文背后的深刻。每个平淡背后,或许都藏着一份伤痛。比如,每个在外漂泊十年的人再读《项脊轩志》,只怕读到'儿寒乎?欲食乎?'就会泪流满面吧。遥想中学时代,摇头晃脑背诵到'今已亭亭如盖矣'也不会唏嘘半句。恰如沈从文所言,'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最恰当的年龄遇到一本恰好可以理解'既不会茫然不解的感到困惑,也不会自以为是的过多解构'的书,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关于这本书值得谈的地方很多,比如关于成功的定义:摩顿森攀登K2失败,却和巴基斯坦、阿富汗顿穆斯林成为挚友,对于登山者而言这是失败,但对于多少政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梦寐以求的成功?再比如关于慈善组织如何运作才能在不失初心的情况下良性循环,西方惯行的模式值得参考(在天朝,怕是很多人无法接受机构管理者拿年薪的事实吧?当然,这也需要当事人极强的自律和适当的制度监管)。其实道理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把毕生的精力用在举着蜡烛寻找光明上,那么他必然无暇做别的事情养家糊口,他的生计必然需要人供养,无论是我国的僧侣道人或者西方的神职人员,大都如此。但我想说的是,这本书里不断强调的,'消除偏见和误解的最好方式是知识,而非简单的金钱和粗暴的武力。'知识未必意味着进步, 但知识可以打开一扇门,让理性思考进来,让愚昧和偏激不再成为心底的唯一主宰。
我承认,这本书相比之前读到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更加触动我心底的是其关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民的描述。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想起昆仑山北侧的那片土地,想起莎车和叶城,想起那些扛着坎土镘、吃着馕饼冲汽车热情打招呼的维吾尔族老乡,想起那些透过树枝和泥土能看到天空的屋顶和破旧的搪瓷缸里热乎乎的鸡蛋,想起村口光着屁股好奇的看着外来人的小巴郎子和赶着驴车去巴扎的白胡子老头。他们恰如书里科尔飞的村民,活在外人眼中的桃源、他们自己的艰辛里。我见过家财万贯的商人,也见过受过教育的维族女孩儿,那些毫无违和感的带入,让我总是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错乱。在这里,你无法将他们和暴乱、砍杀、袭警等字眼联系起来;在他们的世界里,昆明或许也只是'一个叫纽约的村子'罢了。
曾经,我也简单的以为,那些试图分裂和独立的人之所以不满只是因为贫穷。但当我去了南疆并在那里呆了,才明白其实大多数贫穷的人并不是不满的源头,一些极端分子才是'而他们多半家境富有、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为什么他们可以轻易的煽动和蛊惑这么多人呢?彼时我无法找到答案。后来看过了更大的世界、经历了更多的事情,看过了更多的书'比如《乌合之众》,比如《新疆风暴七十年》'才渐渐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不认为我就这样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因为形势在不断的变化,没有哪个答案可以一直被奉若圭皋'但我很高兴我可以用不同于以前的思维方式去探析这背后的源头。
荡开一笔,谈谈新疆。如果套用美国的民意调查对新疆自清朝到改革开放前(抱歉我只能说到这里,你懂得)到领导人做个民意统计,最高到那个人既不是武功显赫的康熙也不是四处显摆的乾隆,也不是解放新疆、军垦屯田的王震将军,就连击败阿古柏的左宗棠(严格来说,首创在新疆屯田养兵的左公并没有治理新疆)都不是。一个叫杨增新的云南老头儿,牢牢占据着民调榜首。这个辛亥革命后于乱世之局主政新疆到1928年遇刺身亡的所谓'军阀',无论是国民党的张大军写的《新疆风暴七十年》,还是共产党的教授杨镰在其《黑戈壁》里都提到一点:那个年代幸存袭下来的维族老年人,提到杨增新都是毕恭毕敬的尊称'老将军',作为一个汉族统治者,在乱世迷局中能赢得如此口碑,实属不易。相比之下,我们的王震将军,因为常穿着黑色毛呢大衣,被维族人用来吓唬胡闹的孩子:'黑大爷来了!'。当然,时势两异,拿杨增新和王震将军对比不具备太多的实际意义。王震将军功绩彪炳史册,彼时彼地的强硬政策也多属无奈之举。历史无意臧否,但是否可以给未来一些指引,或未可知。
回到本文主题,'知识未必意味着进步, 但知识可以打开一扇门,让理性思考进来,让愚昧和偏激不再成为心底的唯一主宰。',我认同这句话,是因为我自己的经历验证了这一点,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网络初开那会儿,很多信息传进来,陈述着外国如何好中国如何黑暗等等,乍一听很有道理,我也认为这种对比很悲哀,开始思考为什么国外会那样而我们会这样,原因是什么。想的多了,就会有疑惑,就会有渴求,就会继续探寻和验证。于是很多消息被证明其实是假的或者不完全的,很多消息被证明是别有用心的编造和杜撰的,很多消息的散布者是有偿服务而非出于公义的。这就像小马过河,听听松鼠的,听听长颈鹿的,会让你得出对比和思考。那么谁是松鼠谁是长颈鹿呢?显然,是教育。这是为什么摩顿森不遗余力的在科尔飞那样的小村庄建造学校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的原因'改变命运的不是你学到什么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我们有了选择的机会,从而能够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和追求。
欣闻国家已经对南疆地区实施高中教育免费了,这实在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大好事,我认为长远来看远比造工厂建高楼来的实在。因为打破最深壁垒的办法其实不是建造一座万人广场拉大家对着摄像机一起跳舞,也不只是让大家都能有钱赚有车开有房子住,而是能够完全破除内心的隔阂做到心无芥蒂的信任,彼此的,相互的,真挚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