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路上的八个思考——读娄向鹏《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书评



  一年前读的书到今天再翻才有读后感写出来,怎么就像大学同学一场没有感觉,毕业后同学聚会却来电了一般!农业品牌方面,娄向鹏、李志起都是行内的名人,也各自出了书,总的感觉:娄的风格向孟子,章法严密,注重体系;李的风格像庄子,气势磅礴,激情澎湃,但都对当前的农业品牌建设有深刻的思考,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些经典案例让人称赞不已。在这个周末,当我重新拿起去年秋天就已经看完的《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一书时,恰好把最近一些天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零散思考串联了起来,借此作一点整理,大体归结为八个方面。

  其一,看进程,山重水复还是柳暗花明?

  今天的中国农业品牌现状,如果说一塌糊涂肯定也是不客观的,但说总体才起步大体还是合适的,或者说农业品牌在路上。这些年已经走过的农业品牌之路,最为显著的成效是地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初具规模,过去大家只知道吃什么东西,现在已经开始讲究吃哪里的什么东西,对地域品牌有了认识,由此才有了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陕西苹果等一批地域品牌的家喻户晓,这个成绩对整个农业品牌化的进程功不可没。然而,农产品的市场品牌建设依然滞后,进入门槛低,品牌混杂,优势品牌的集中度低,低价营销、同质竞争泛滥,确实又像是一潭浑水。然而,就像越是烂摊子越容易整出好机会一样,农产品今天的局面恰恰为未来大品牌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已经到了从农业品牌1.0时代向2.0时代进军的转换时刻,如果能从现在起就下决心做百年老店,开始'不走寻常路'的品牌之旅,未来大为可期!这些年我们津津乐道的褚橙,恰恰是农业品牌用心经营的一个经典案例,只要不急功近利,不本末倒置,品牌其实在口碑营销中就悄然树立,所需要的无非是时间。什么成名要早,什么唯快不破,对于农业品牌而言,还是慎重一些好。

  其二,看格局,政府主导还是企业有为?

  一些专家认为,今天的中国农业品牌化建设根本不符合市场逻辑,地域品牌的建设甚至形成了公地悲剧,缺乏管控,泥沙俱下,市场真假难辨,必须要由企业担当品牌建设主力,甚至地域品牌也要由大的企业'私有化'。这样的观点从目前的市场现状看,有其合理性,但必须明白一个前提,如果没有政府辛辛苦苦地打造地域品牌,企业的市场品牌也起不来。农业品牌之路,注定是政府先打好地域公共品牌的基础,然后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品牌再来唱主角。现在的情形只能说明,地域公共品牌确实需要转入企业市场品牌建设了。但并不能像一些人设想的那样,把一个地方的品牌直接委托给一个企业、一个协会,因为能够委托的这个企业必须相当强大,而市场还要认可,并能为生产经营者带来更大的福利,可惜这样的企业凤毛麟角!所以,与其埋怨市场太乱,政府不作为,还不如好好练企业的内功。当然,我也与作者的看法相同,政府可以帮助打造品牌,但绝对不会成为品牌的市场主体,最终要靠企业,而一些地方靠政府力量再注册新的品牌企业来运营,同样值得质疑,最终要靠市场来说话。

  其三,看策略,上下通吃还是一点突破?

  品牌的背后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来自于产业链的控制。从理论上讲,如果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打通,也就等于实现了'1 2 3=6'的第六产业效应,这无论是对增强品牌的产业控制力还是运营效益都是有利的。但无情的现实是,产业链也可能是一杯苦酒,因为能力、实力、精力的考验让理想中的美酒迟迟难以发酵出来,而多是无法入口的半发酵品。即使中粮这样的巨头级食品企业也在感叹,各产业链之间难以衔接,更不要说一般的企业。从我的观察看,产业链越短越可能控制,特别是生鲜产品,品控的要求特别高,做产业链这样的重资产即使不愿意也得戮力而为;而像已经加工成为食品的大宗产品,则全产业链的难度会空前加大。

  其四,看实操,立竿见影还是山路逶迤?

  农业品牌建设难,自然有难的原因。所以,对农业品牌这个菜园子的脚下烂泥不可小视。比如,有外贸转内销以为可以轻易拿下市场的,也未必就有好的结果。何以如此?外贸是外贸,内销是内销,一个安心做贴牌或者拿订单,一个却得站在大街上使劲吆喝,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更何况,国外的消费市场能与国内一样吗?所以,很有必要树立'重头再来'的心态!就像书中指出的,外销转做内销实际上是企业的一次战略大转移:由大客户定制、采购、加工、贸易的运营模式,转变到聚焦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服务反馈模式;从加工车间,转变到品牌提供商甚至是产业链管理者,这是包括核心能力、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渠道与终端管控、品牌打造、资源整合在内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一次全面再造和升级。外贸转内销如此,一般的农业品牌同样需要这样的内功。

  其五,看竞争,一枝独秀还是百花争艳?

  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低价营销必须成风,最终让整个行业深受其苦。于是有一种想法,能不能通过一个协会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共同的底线,甚至说是统一成一个大品牌来闯市场,再造出一个类似新西兰佳沛奇异果的故事来。这样的想法有一定合理性,但要因产业而异。首先,必须承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是很难撬动一个产业的,就像一条商业街、一个夜市的起步一样,必须是几十家几百家凑在一起,这才能产生抱团取暖的聚集效应,这叫'一枝独秀不是春'。但是聚集的经营主体过多,也会因客流总体有限而导致恶性竞争,这就需要规范,一些不合格的经营主体就需要退出了,也就是'百花争艳'的同时需要'唯有牡丹真国色'这样的聚焦效应,即行业领军企业的胜出。谁来做这个牡丹,不是政府决定,而是市场的决定。其次,行业大小不一样,品牌的集中度也会不同。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总量较小,整合起来比较容易;而像我们的苹果产业,几千万亩的大产业,品牌整合困难相当大,群星灿烂的局面也是合理的。当然,一个县、一个市甚至一个省的某个产业整合起来做一个大的品牌,这个思路是可行的,但基本逻辑依然要建立在市场的机制之上,政府的行政措施可以顺势而为却不可以任性。

  其六,看生鲜,混沌未开还是逡巡不前?

  生鲜领域的品牌建设到今天为止,依然缺乏大的突破,这是一个让人遗憾的事情。几万亿的市场,理论上讲可以养活出大品牌来,但现实却没有。有看法认为,生鲜这样的初级市场,产品差异化非常难,品控更是大难题,品牌建设的前景不容乐观。但今天也有新变化:一是消费升级了,消费者观念变了,特别是80后、90后开始成家立业了,消费习惯明显不同于传统家庭;二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客观上需要放心品牌引领;三是技术上在进步,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有利于破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互信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潜规则盛行,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普遍存在,'洗澡蟹'进修鸡'横行,李鬼比李逵还猖狂。现在这个行业需要两个'人',一个是需要揭穿皇帝新装的小男孩,一个是一辈子做好事的雷锋。我们需要前者把真实的故事告诉消费者,更需要后者从现在开始坚持。一天两天做好事当不了雷锋,几年几十年的坚持才能让好品牌赢得口碑。

  其七,看内涵,墨守成规还是推陈出新?

  在我们抱怨农产品没有办法像工业品一样标准化的同时,农产品的这种特殊属性也带来了另外一种优势,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内涵深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胃是有记忆的,儿时的味道让多少人魂牵梦绕,而吃饭自古以来从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其中的饮食文化、人文情结源远流长,孕育了多少经典故事和感人文章。所以,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再次唤醒了美丽乡愁,而且引爆了地域美食消费。于是出现两个不同的声音,是恪守历史的传承,还是在市场的大潮中创新?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历史的传承,这些美食就等于抽去了文化的内核,与一般饮食没有两样;而如果不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又有多少传统美食还在穷乡僻壤中有待人知?我们老讲,酒好不怕巷子深,这个话要正确理解,其前提是大家已经知道你的酒好。如果是自认为酒好,便一味在深巷苦等,那可能就像被迫拉货的千里马那样老死厩中了,前提还是营销。所以,今天需要更多的农产品讲出文化、讲出乡愁、讲出快被人们遗忘的东西来,就是现在常说的,讲好故事,发出更多农产品品牌的好声音,这是必须尽快补上的一个大课!

  其八,看定位,老少咸宜还是与众不同?

  目前的农产品品牌定位,往往进入一个误区,为了获取更多的消费者,所以在努力地打造老少咸宜的形象。其结果往往是:老少咸宜,老少皆不宜;男女通吃,男女都不吃。整个居民消费已经到了个性化的时代,市场细分、品质差异开始大行其道,必须在大众化消费的小众化市场中深度开掘。也就是这本书提出的,'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比如在竞争惨烈的坚果零售行业中,三只松鼠却异军突起,一个互联网森林品牌的概念,一个极致的细节体验,三个可爱松鼠的使劲卖萌,在90后年轻群体中赢得了大量粉丝,不要大讲什么营养美味,而是带给年轻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就够了。你不能说自己在每个环节上都很完美,但至少有一个环节非常突出;你不能说自己会让每个人满意,但至少能让一部分人满意,这大概就是今天的农产品品牌定位策略吧。

  (二○一五年八月十五至十六日)



为您推荐

《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5》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总类 ; 科研创新与创新工程 ; 科技兴农 ; 国际合作与海峡两岸交流 ; 人事管理与人才建设 ; 计划财务管理与条件建设 ; 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 综合政务管理 ; 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和党风廉政工..

《刀耕火种-中国农作物的栽培溯源-农业卷》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 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

《一个记者眼中的大国农业传播》内容简介|作者

《余松烈传-大爱化作田间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余松烈是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农学家、教育家。传记以时间为纵线,以..

《北京农业史》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北京农业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北京专史集成》的系列著作之一..

《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考古学界翘首以盼的力作; 肯特 弗兰纳利:世界著名的、才华横溢的美国考古学家; 罗伯特 布雷德伍德(R. Braidwood)、理查德 麦克尼什(R. MacNeish)力荐; 考古学从类型学转向生计聚落研究的里程碑、考古学多学科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