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语录】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界也。(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35页,陈嘉珉辑)
2.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卡莱尔曾对辜鸿铭说:'人类的一线光明,是中国的民主思想。'(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50页,陈嘉珉辑)
3.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诚如他(梁启超)自己曾谈到他跟康有为之间的差别时所说的:康有为大器晚成,观点是一成不变的;而梁启超则是不断变化,不惜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68页,陈嘉珉辑)
4.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他(鲁迅)以天才的洞察力看到了中国'一乱一治,一治一乱'、'前进'倒退'再前进'再倒退'的大循环历史结构的秘密所在,他决定抛弃过去的历史,努力走出第三条道路来。也就是说,他不愿为那些被自己内心深处抛弃了的正统的'经义'和'历史'作更多的无所谓的注解,搞所谓的国学研究。(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16页,陈嘉珉辑)
5.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说到中国的历史,最能说明其演变规律的,就是《三国演义》开头的那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学者夏曾佑于1904年的《中国古代史》就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中国历史有一公例:太平之世必在革命用兵之后四五十年;从此以后,隆盛约及百年。百年之后又有乱象;又酝酿数十年,遂致大乱,复成革命之局。汉、唐、宋、明,其例一也'大乱之后民数减少,天然之产,养之有余。而豪杰敢乱之徒,并已前死;余者厌乱苟话,无所奢望。此即太平之原理。若为君相者,更能清静不扰,则效益者矣。(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17页,陈嘉珉辑)
6.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鲁迅把中国历代学者所阐发的'经义'与中国历史大循环结构的逻辑关系衔接起来了。太平盛世以礼教秩序制定奴隶与主子的规则,到了盛世衰败时,社会动荡,人们不是去打破这礼教,而是急着去寻找新主子,为他们制定稳定的奴隶规则。于是新盛世来临时,便埋下了下一次由治而乱的'种子'。这'种子'便是经义中的礼教,这轮回便是历史。这就是鲁迅不搞所谓'经学'、'史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他进行小说创作和杂文写作的原因。(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18页,陈嘉珉辑)
7.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如果说梁漱溟早年的佛教信仰,是将出世作为逃避世间的一种手段,随后的由佛转儒、'回到世间来',是将出世和入世截然对立,那么到了晚年,在经历了由出而入、入而复出的否定之否定后,出世和入世在他胸中不再是对立的纠结,而是辩证的统一。(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33页,陈嘉珉辑)
8.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梁漱溟先生以他的耿直而为人敬重。他的颠峰之作是1953年在政协会议上面的发言,而后,被周总理批评为'政治上一贯反动',毛泽东说他,'你虽然没有以刀杀人,却以笔杀人的。'人家以为你是好人,我说你是伪君子。'对你政协委员不撤销,而下一届还推举你参加,因为你能够欺骗人,有些人受你欺骗。'假如明言反对总路线,主张注重农业,虽然认识糊涂却是善意,可以原谅,而你不明言反对,实则反对,是恶意的。'(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35页,陈嘉珉辑)
9. 【《国学大师之死》语录】抗战时期,冯友兰与钱穆同时任教于西南联大,二人仍旧操持本业,冯教哲学,钱教历史。一日,冯以新作《新理学》示钱,并请提意见。钱读后,直言告冯:'凡中国之理学家,论理气必兼心性,两者原本相辅相成,缺一有损;今观君书独论理气,而不及心性,恐有未当。'钱又谓冯:'书中没有论及鬼神,也似应增补。'冯默然以应。后来,冯友兰前去联大文学院演讲,钱穆亦在座。冯在演讲中谈及鬼神'他说:'鬼者归也,事属过去;神者伸也,事属未来。'接着,就指着钱穆道:'钱先生治史,即鬼学也;我治哲学,则神学也。'(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54-255页,陈嘉珉辑)
'END'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