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带孩子逛书店,坐在一个角落里阅读这本南怀瑾写的书。对列子不熟悉,之前只知道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翻看不久,南怀瑾先生解读书的风格很快就吸引到了我,一口气读了二三十面。于是老婆帮着在网上新华书店订了全套《列子臆说》,上中下三本,其实也没有多厚,充其量就是本厚汉语词典的厚度,出书人也是好意,太厚的书翻看不便,太细的字看起来费力。于是只好难为自己,三本书,只好老老实实写三篇读后感了。'
列子是战国时列御寇写的,里面汇集了许多的小故事,估计瞎编的成分居多。顽皮的列御寇借用老子、孔子,许多有名或无名的历史人物的对话,讲述一些对人生、事物的看法。我眼里浮现出一个不修边幅的洪七公这样的老顽童形象,智慧无比,法术无边,这就是列御寇在我心里的形象。'
历史上有儒道之争,两家相互的看不起,互相抬杠。到后来,儒家变成了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这样的固执死板生硬的形象,让人讨厌。道家则变得不问世事,埋名山野,好似逍遥于红尘之外。在我粗浅的理解里,一个大概的印象,其实儒道的始祖孔子,道教的始祖老子,完全不是这样的形象,被后人误读得厉害,形似多过神似。在我心里,孔子是敦厚的长者,同时也是一个爱开玩笑,心情好时也能诙谐地与徒弟在插科打诨中完成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的。老子呢,在我心里,虽说逍遥,虽说看透人生,好似消极面对人生,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合乎自然地逍遥的活着。孔子不是到老时也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与老子的自然之道不是异曲同工吗?所以说高人到最后,两种思想都是相通的。'
说到相通,道德经说得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球不就是混沌一体,到阴阳相交而产生万物的吗?阴阳相交,就是运动,地球上如果没有阳光,没有水,没有水汽的蒸腾作用,没有地球自转而产生的风云变幻,没有这种自然界的阴阳交合,怎么会产生生命呢?没有生物的阴阳交合,怎么会有生物的繁衍生息呢?物质的一切都源于阴阳。
同样,文化,是一种思想的化生,思辨诞生了所有的文化。再繁复漂亮的文学形式,表达的内容其实都可以很素朴。再素朴的文字,都可以有很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发挥。一个阴阳,一个化,足以解释一切,描述一切。'
南怀瑾臆说《列子》,是他自谦的说法,旁人绝不敢说他是臆说,除了学养很高,高到他那个境界的人,才有资格同南怀瑾开玩笑说,你这是臆说。其实,他讲课的方式,确实也是天马行空,完全没有框架,信口说来,不仅体现他丰富的学识,也看到了他在布施文化,传播文化时的使命感,愉快感。嬉笑之中,胡言乱语中,插科打诨中,让学生们轻松自在地理解他所讲述的思想。'
列御寇的故事,许多都是反说儒家的话。比如说'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弗知,与株块无以异。'彼二凶也,生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曓之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弗知,与株块无以异。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于死矣。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归于死亦。'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人也。可杀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和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
道家贵生,'不以所以养害所养'。今人有的被物欲焚身所害,就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有人卖肾去买苹果手机,有人喝酒到伤害身体以谋求生意、官位,用手机是为了让自身更便利,生活得更好;谋求官位、赚钱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实现更大的抱负,可以让生活更好。而这些最终的意义,都是为了让自身更好,怎么可以反而做伤害身体的事,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道家的智慧就在这里。看似消极,其实是为了完整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身体,是一种人生智慧。'
孔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以为了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而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正所谓杀身成仁。'
也许有人会说道家在一个更高的生命境界里。在我看来,两者都有可取之处。道家养生,贵身,是在一个与自然和谐的高度看问题,是上古之人的思想。儒家,更注重精神层面,是为了一个由人类社会自己勾勒出的理想的社会和理想中的人生意义而奋斗,而活,有更多的人为的因素在里面。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道家是不分人我,尽量模糊人我之别。儒家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如我一样,极度自我。释家则是不仅不自我,不人我,而且人、神、鬼,天地万物均无差别,是无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有类似的理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