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的中国城镇化——读(英)汤姆·米勒《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
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其著作《农民的终结》一书开篇即指出:'20 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 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与此类似,今天有3亿中国农民正站在城市化的入口处,这也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想起来着实让人焦虑。
然而,与国内各个学派围绕城镇化的问题激烈争吵甚至是互相恶劣攻击所不同的是,一个老外眼中的中国城镇化问题似乎更平和一些,这便是《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难道又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旁观者清?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汤姆'米勒,一个甚至缺乏经济社会学理论基础的文学硕士,却以自己的观察给予中国城镇化冷静而理性的思考,仅此就值得尊重。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写了那本著名的《菊与刀》的美国老太太鲁恩'本尼迪克特,她的书本来是作为美国二战日本登陆作战时的参考,不想应急之作成了外国人了解日本人的经典之作,几十年而畅销不衰。
《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集中谈了中国城镇化的六个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问题、土地权利问题、城市规模扩张问题、'鬼城'问题和居民消费潜力问题,在汤姆'米勒看来,中国的城镇化问题,既不是阳光灿烂,也不是乌云密布,而是晴间多云,但弄不好也可能会下雨。全书总体行文简洁明了,语言流畅,有学术讨论的意味,却无论文之枯燥,而且很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翻译也功不可没),还不乏西式幽默风趣,这与作者的文学专业背景一定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确实是有一些特别的视角。
比如,在农民工的问题上,作者与贺雪峰的观点相同,中国目前确实是没有传统拉美式的贫民窟,但关于原因的讨论两人角度并不同。贺雪峰坚持认为这是二元体制之功,而汤姆'米勒却认为这是一部分本来可以进城的群体'被迫'留在农村的结果。
在户口的问题上,我们的讨论一般更多地作了道德上的批判,认为不人道;但汤姆'米勒却更多地从现实性上作了分析,目前的户口政策其实不作制度上的深层次修订,是无法放开的,比如社保的问题,目前的社保制度根本就没有为农民工开放政策体系,农民工要进来很麻烦,而且无法全国通兑;再比如子女教育的问题,现行的教育体制不作深度修改,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等等。最终的出路只能是放弃户口制度而不是目前的开放户口制度,要把户口上的附着福利彻底拿掉。
在城镇化的土地问题上,作者更愿意放下意识形态的争论,不是简单的讨论私有化还是集体所有制,认为其实所有的问题更根本的在于钱,这是目前土地问题的核心所在。能不能让农民得到理想的土地收益,这是农民更关注的。
在城镇化的模式问题上,作者对曾经被赞誉甚高的'重庆模式'成都模式'作了一针见血式的点评,即所有看起来美好的制度设计,最终是以政府及国企为主力来运作的,必将带来巨大的地方债务负担,而这些债务负担的化解全部寄托于房价的无休止上涨,这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一个外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专家视而不见?
而在'鬼城'的问题上,作者的看法更值得津津乐道,因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竟然相当乐观!在作者看来,大城市的'鬼城'并不可怕,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化解。比如,上海浦东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鬼城',但如今早已繁华,而另一个近年评出的'鬼城'郑州的郑东新区也慢慢繁荣起来。一般而言,一个城市新区总是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来逐渐繁荣。为什么作者会对'鬼城'相当乐观,因为城市化对于大城市更为垂青,一方面,大量的、源源不断的人口会持续涌入大城市,加上政府的强力调控,大城市的新区是可以起来的;另一方面,原城市的居民会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住房消费的升级,换成更大的房子,甚至是别墅。但并非所有的'鬼城'都是可以乐观的,中小城市的'鬼城'就很危险,因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人口增长的潜力,都不足以化解'鬼城'的包袱,这类的政绩工程是一定要警惕的。
那么由'鬼城'的讨论又引申出一个城市建设话题,即地铁。中国地铁的发展速度无疑是让人赞叹的,但不得不说的问题是,中国地铁的发展是在跟着城市化的屁股,而非像国外一样引领城市化。因为,国外的地铁往往是作连接作用的,将中心城区与郊区紧密衔接起来,从而避免中心城区的拥挤;但中国的地铁往往是出于缓堵作用,结果是城区的人口密度因为地铁而更加稠密了,地铁让城市更堵了!所以,中国的地铁建设必须要有理念上的根本转变,否则会长期的贻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但在人口消费潜力的问题上,作者却显得比一般人冷静,认为预言中国马上进入消费时代是胡说八道。作者承认中国家庭的财富可能被低估了,但并不能由此认为中国家庭的消费能力已经大大提升,因为农村家庭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是很低的,进入城市的农村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会当即迅速提升,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逐渐显现。当然,这个问题作者也提醒,不要被两种表象误导,一种是中国游客在境外的疯狂采购行为,另一种是关于中国熊的悲观预言,两者都不是真实的。
当然,老外看中国毕竟还是有隔阂的,比如在农民工的素质问题上,目前的人口素质没有那么低'即作者指出的大多数人没有文化,而是普遍已经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了,只能专业技能还差一些;再比如在农村消费水平的估计上,作者可能对潜力估计不足,留在农村的人其消费能力并不主要来自土地的收入,而是来自在城市打工群体的反哺;加之青少年劳动力的流出,让农村最后的自给自足经济也被粉碎了,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正在前所未有的商品化,消费水平无情地在提高;至于作者提到的农村人没有什么可买的问题,正因为乡村商业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电商下乡而值得期待。阿里巴巴的研究说,今年农村电商的消费将达1800亿,2016年会达到4600亿,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增长速度。
那么中国的城镇化将来怎么办?作者的建议是中肯的: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务必要寻找到更健康、更具有包容性,也更持久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并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特别是作者在书中提醒到,中国可能缺少关于城市贫民窟问题的警觉,如果未来更多的进入城里的人得不到好的保障,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