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江城》是一本让我蓄谋已久的书,缘起是去年我很尊重的某位长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打工女孩》,作者张彤禾,因为名字和我很像,于是饶有兴趣的看完了。在书的扉页上,我看到了另一名作者,名叫何伟,说是写过关于中国的三部曲,于是就草率的买了回来。可自从买回来,我就再也没翻过,听人说这是一种病,叫做'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然而这一放,就一年多的时间,最近突然在书堆一角发现了它,兴致陡然。
作者说的江城,也就是现在重庆的涪陵,但那时重庆还属于四川的管辖范围,作者作为'Peace Corps'的志愿者去到了那里。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内陆小城,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小城中的公民,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倾向。
全文是由十二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是以一种类似讲故事和对话的方式来组织,描述作者的所见、所听、所为及所感。在作者的眼中,1996年前后的中国是个极其落后的地方,起码对大部分地来说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人均月工资50美元左右(那时的汇率还是8:1);这里的人们依旧封闭,对外界几乎毫无所知,见到作者这样的外国人也表现出一贯的好奇和不尊重;这里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与美国有很大的差异,让初来乍到的作者花了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这里有着美到让人惊叹的风景名胜,有着大量不可思议的建筑工程,无论是智慧还是愚笨的体现。同时,这里有着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们,就像中国其他地域的所有人们一样,他们或是特立独行,或是充满忧虑,或是很好的适应了现有环境,或是困在自己狭小的视野内自得其所。
虽然整本书就像是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但是看书的进度却远没有我预期的那样顺利。不是看不进去,而是作者描写的社会让我总是不自觉的陷入思考,对20年前涪陵那里生活的那群人,对现在的我,对同我一起成长的这一代人。全部生活竟是那样似近似远,虽然我远在千里之外,但是里面的生活场景、人情世故、经历过的重大节点转折,我都亲身经历过,现在经过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重新回顾一遍,竟然发现了一个我曾经生活的熟悉而又陌生的新世界,因此必是感触良多。
还有一点就是,这本书没有被禁掉的确有点超出我的预期的,里面提到了很多敏感话题,哪怕是到了20年后的今天都不能被提及的,对很多事情也提供了一个我从未知晓的全新内容,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不需要一个结论,来告诉我孰对孰错,我只需要看到全面(至少是正反两面)而不失偏颇的史料,让我自行判断。
最后要说一下,这部书的确比《打工女孩》好很多,但也感谢她让我接触到了这样一个作家。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