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电视剧还在热播之中,我就不提前剧透了,谈一点体会。读罢全书后我在想,人民的名义可能有几种情形:一种是以人民的名义在滥用手中的权力,挥霍人民的财富,将人民视作儿戏;也有一种是以人民的名义,心存敬畏,在应该做些什么事情的岗位上履职尽责;还有一种是以人民的名义对所处的时代进行负责任地矫正,即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的名义》以上诸种情形皆有,所以也称为惊心动魄的反腐大戏。
人民的名义被滥用,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画》,还只是反映了以朱怀镜为代表的个体官员从小节开始一步一步走向腐败和堕落。到了新世纪初的《苍黄》,则以一个县为背景,反映了腐败在面上的迅速蔓延。《人民的名义》则反映了腐化和堕落在程度上、范围上都有新的扩展,贪污受贿、官商勾结、政法体系腐败、漠视民众利益,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涌现,其情形已经到了让人震惊的地步。小说通过主人公侯亮平的口吻说道:'瞧瞧他们,在会议主席台上,在电视新闻上,滔滔不绝,说得多好啊!一口一个人民,可当他以人民的名义这么大谈特谈的时候,总让人们觉得很讽刺,人民在他们那里仅存名义而已。'此种情形之下,如若还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十八大以来反腐利剑出鞘的时代背景,是民心所向,是真正的人民的名义。
在人民的名义被滥用之际,也有以人民的名义,在忠诚地担当干事,这一股清流虽然可能被阻挡,但最终却浩浩荡荡,一江春水东流去。小说反映一个副国级领导被查,而事实上,自十八大以来已有多名副国级以上领导被查,这种前所未有的、壮士断腕式的反腐风暴,体现了一个党自我净化的勇气和能力,是值得称赞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但现实的问题依然是复杂的。小说中,老检察长陈岩石在帮助大风厂恢复生产的过程中也不禁感叹道:'没有高层领导的关心关照,基层工人要办成一件事,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而在一场反腐大戏拉下帷幕之后,主人公侯亮平也在深刻反思:'我长期从事反贪工作,抓贪官,抓来抓去,也产生了疑问:抓得完吗?当官的成贪官,经商的成奸商,小百姓见点儿便宜也争的争抢的抢,一旦手中有权,谁敢保证他们不是贪官?所以,必须改造有病的社会土壤!大家要从自身的病灶着手,切断个人与社会互相感染的恶性循环,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尽力打造一片净土'这一切只能说,腐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一个时代的背景、风气、制度等有很大关系,反腐还需要从更深层次考量,如何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最终一切都要转向制度与法治。
在一次谈心中,省委书记沙瑞金和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之间有一次对话。李达康说,'易学习来监督我,谁来监督您沙书记啊?'就说田国富书记(注:省纪委书记)吧,他能按党章规定和中央的要求,对您实现有效的同级监督吗?'省委书记沙瑞金当时的回答是:'你的话很尖锐,很有分量啊!'我表个态,省里从我做起,市里京州试点,从你改起。'这一段对话,让人深思。这个时代需要清官,但地不能继续停留在清官情结上,更需要清官的土壤。
由此,不觉让人想到'兴亡周期率'的对话。1945年黄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显然,今天的反腐雷霆行动之后,更重要的任务是,转入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一常态,人民的名义需要人民的监督来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与大家痛恨的腐败相比,还有一种情形让人忧心忡忡,那就是惰政和不为。在小说中,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两次出语惊人。一次是刚来不久,在调研之后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毫不客气地指出,'某些地区某些部门的干部素质,已经远远低于一般国民素质了'。一次是在视察大风厂老厂区时愤怒地指责道,'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是养猪场,不能养这种只会糟蹋人民群众粮食的懒猪'。与治理腐败用猛药相比,治理这种惰政和不为,更需要长期用药。
在小说的最后,弥留之际的老检察长陈岩石说道:'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党终于醒过来了,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显然与这个'来得及'相比,目前只是一个开始。所以,小说在最后一句写道:'然而冷峻的荒芜中,不也孕育着春天的希望吗?'由此,《人民的名义》要有续集!
(二〇一七年四月九日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