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止降,但不会回到8%-《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书评

  面对中国经济的当下现状与未来发展,国际和国内都有很多观点,众说纷纭,著名经济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副院长蔡昉,为破解发展之谜,前瞻未来方向,出版了他的最新作品《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该书在梳理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基础上,剖析改革逻辑,前瞻未来方向。

  对中国的发展前景,萨默斯认为经济增速不可能长期持续超常,终究要回到均值水平,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大约3%,预测2013'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是5%,2023'2033年平均是3.3%,即会回到均值水平。

  林毅夫主张,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造成的,问题在于需求侧,所以是周期性的。在他看来,中国目前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20%,这个阶段相当于日本的1951年、新加坡的1967年、中国台湾的1975年和韩国的1977年。在那之后,这四个经济体都经历过20年的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达8%,所以他得出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8%的结论。

  蔡昉认为,从目前这几个趋势看,无论是GDP增长速度还是PMI的变化趋势,已经止降,而且止降有一定时间了,但是不是可以'见底',见底是什么含义,会形成V字形反弹,还是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稳定一段时间,我想给大家再做一点分析。

  中国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头10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表现的是过去赖以实现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人力资本不足、资本回报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不是说中国现在做得不如过去好,而是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突破的难度大大提高。按照中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配置情况估算,潜在增长率将长期处于下行趋势。

  很自然,一个健康经济的实际增长应该符合潜在增长能力,相当于有什么体能就应该跑多快速度一样,因此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长期向下行的,中间或许会停下来歇一歇,有几个平台,但都不是终点站。

  有人希望我们有一个V字形反弹,回到过去的增长速度,即使回不到两位数,也可以回到8%,但这是不太实际的。

  2010年之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大体是10%,从那时开始就迅速降到了'十二五'时期的7.6%,从'十三五'开始进入6.2%的阶段。蔡昉主张,如果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然是10%,而现在的增长速度是6%'7%,则会得出增长率缺口,将减速归结于周期性、需求侧等因素,就会不断提出经济下行何时触底的问题,就要期待政策刺激和一个V形的反转。产生了虚幻的缺口,你才会有虚幻的期待。

  欲速则不达,越担心增长速度下降,越用不恰当的政策,比如刺激、强刺激,反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但中国的经济增长红利,除了人口红利,还有改革红利。改革还有空间,比比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等,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只有通过改革,是可以争取一个长期的'L'形曲线,而且会在2050年之前,还能保持在目前世界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增长速度。中国可以靠改革获得红利,获得长期经济增长更好的结果。



为您推荐

《似水华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六十年》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 回顾了经济研究所从创立到至今的历史往事, 尤其对于推动经济研究所走向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进行了介绍和描述。 书籍特色 它是上海社会..

《和而不同的中国民族学探索-基诺族人文社会经济史论》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和而不同的中国民族学探索:基诺族人文社会经济史论/学术名家文丛·云南文库》为杜玉亭先生基诺族研究五十余年的成果结晶,以“基诺族识别与有关民族理论的探索”为起步,分九个方面对基诺族的历史、社会、..

《童书评论集-上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书评家徐鲁有关中外童书的序跋与导读文章的精选集。全书共分四辑,辑一是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各类原创童书写的序跋与导读;辑二是为一..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政治经济学维度》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以《小说月报》上的广告为视角,在以往研究现代文学转型的基础上,通过广告透视出一些研究现代文学转型中被遮蔽的因素,初步考查了民国经济、政治、法律、传媒、教育等诸多社会机制对《小说月报》创刊、运行、..

《天下常熟 青史谁书;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人物纪实》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常熟从“碧溪之路”起步,闯出了一条被称为“苏南模式”的、有常熟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本书选取了在这40年常熟经济发展历程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40多位极具代表性的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