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农村电商行业之初就听说过莫问剑的大名,那时他已经因为操盘吉林通榆的农村电商出名。到后来正式见面才了解,他过去曾是新华社的记者,后来又下海经商,也和我一样是'半路杀入'农村电商,但这并不妨碍他很快在农村电商界声名鹊起。他有满满的情怀、高昂的斗志,也总是灵感泉涌一般。我们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出身农村,也喜欢看到了就说,被汪向东老师称为农村电商圈并驾齐驱的'快枪手',在农村电商的许多问题上我们要高度共识,包括对一些不当的行政推动的批评。我们也有不同,他很早就下海,对农村电商的观察更多出于商业的角度;而我则一直是公职人员,做农村电商纯粹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这也注定了我们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也有差异,也包括风格上,他更像'快刀',更犀利。
这本新书的文章其实大多数他已经零零碎碎地通过他的个人公众号发出了,今天集结起一起看,更感觉到了三年多来农村电商探索之路的不易,也更容易从手机的浅阅读转向书本的深阅读,多一些思考。通过他的这些一线观察手记,能按图索骥,依稀看到农村电商几年发展的轨迹,就像一个操盘手从股市的跌跌涨涨中,为我们绘制了可以参考k线图。
从最初我们对农村电商简单的理解开始,老莫就风风火火地开始真刀实枪的操练,但吉林通榆的实践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顺利、那样成功。作为第一块试验田,他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也走过了一些弯路,付出了失败的代价,但却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从而也为他后来在更大范围内观察电商,指导电商奠定了自信的基础。他也敢说真话、直话,对于行内的许多现象,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颔首不语,有的人隐忍不发,他却敢拍案而起,直指要害。他也善于自嘲,说像他这样的电商人有几个特点,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涉农企业的兴趣远高于电子商务本身,交往的圈子一大半的朋友都是电商圈外的,而做的事情是经常也没有按电商的套路出牌。
作为一个农村电商操盘手,他走过的路真切地体现了这些年农村电商服务领域的演化轨迹。在最初的时候,全国到处都在举办论坛,到处都开千人电商大会,所有专家马不停蹄奔走在各个电商大会的路上。然后有一些专家就开始组建自己的电商队伍,帮着进行县域电商的运营,然而到运营之后才发现,自己公司的那几个人做好一个县的电商运营就十分困难,何况一口气还签了那么多县,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从第二阶段开始,大家已经不再那么疯狂的奔跑,开始注意引入外力共同参与电商运营,而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电商服务上,比如做培训,打通供应链等。但看似正确的方向在现实中依然遇到极大的困难,县域电商服务同样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像在沙漠上种树。于是,到了第三阶段,县域电商服务商了开始向更具体的事情靠拢,有的去做农产品上市,有的去配合平台做相关推广运营,有的转化为专业的文创设计,也有的深入田间地头整合资源,等等。而就在这些还没有做完的时候,大家又仓促地应对'新零售'的到来,探索第四阶段的转型。老莫在实践中一步一步趟出来的体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农村电商绝对像我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简单,它不仅复杂而且迅速演变、分化,向互联网 农村、县域数字经济迈进,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线上经济现象,注定要与线下融合。
他对县域电商服务商迟迟不能挣钱的问题也进行了思考,指望着政府那点补贴是走不远的,况且在很多的时候政府还拖欠'工钱'。所以,县域电商服务商必须琢磨一下长短结合的问题,在短期内要做一些可以带来收入的事情。他把这个短期的收入称之为'变现'。
对于日趋激烈的农村电商竞争,他提出的一些建议也是值得借鉴的。当我们还在讨论一个村是不是需要建一个站点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每个县都需要建运营中心?有的完全可以几个县共建一个。再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忙着整合别人的资源,而老莫说如果能被别人整合又何妨呢?大概是因为是鸡年吧,好多人依然犯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通病。
最后也要真诚感谢他对我这个共青团干部搞电商给予的肯定和理解。他称我是最勤快的'煲汤人',而且煲的汤料,量大、料足、味儿正,是老火汤,能从政府、平台电商与服务商、农民等多个维度来看问题。而且他对我的情况也深表理解,就是说农村电商的研究与写作是兴趣,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因为作为公职人员只能抽节假日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真的是勤奋换来的。
也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对自己的评价,至少在农村电商这个领域,他确实是一个酣畅淋漓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实践者。我们一起在农村电商行业浸淫三年了,但未来向哪里发展,我们还要继续探索。祝愿老莫在农村电商的路上取得新的成果,期待他又一个十万公里的电商心语问世。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