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也就一点儿不奇怪了,而恰逢时代的经济学家更是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但是今天经济学家的社会评价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有的高深莫测,有的故弄玄虚,在一系列假设、方程、函数构造下建立起来的经济数学模型中看不中用的也居多,特别是高等数学不太过关的人,每每遇到经济学著作常常痛苦难言于表,而马云等互联网大腕更是公开讲对经济学家不感冒。还有人翻出了诺贝尔奖的老底子,说目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最初根本就没有,是后来世界经济学会硬贴上去的,有人因此呼吁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这些并不耽搁经济学家的火热,大奖继续拿,演讲到出作,著述继续出,趋之若鹜者众。当然,在经济学家中也有一类人不同,愿意放下架子,写一点老百姓能听得懂的文字,有的称之为经济科普文或者经济学常识作品。这样的东西写出来大抵是难以评奖的,也无助于评职称,更拉不上项目,好多人也就不屑一顾了。正是因为这样,此类作品才显得可贵,这是真正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经济学家,值得尊重。比如早年的张五常先生,《新卖桔者言》等作品就曾广泛受到好评。
后来有人推荐我读一读熊秉元先生的文章,初读之后,感觉通晓明畅,没有一点儿学者的架子,后来赶紧就多买了几本。手头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是其法律经济学作品系列中的一本,分为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四个部分,每部分有若干篇文章,每篇文字基本在一千多字,往往从一个生活的故事开始,引入经济学、法学理论,娓娓道来,慢慢分析,读来很受启发。其中的一篇文章先后发表在报刊上,作者自称是经济学散文,最初的写法其实来自于课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理论和生活经验能够结合起来,没想到他的学生有后来作新闻出版的,主动邀请老师写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书中关于诸多生活与社会现象的讨论,或体现了经济学原理的多姿多彩,或梳理了经济学理论的历史现实渊源,也展开了经济、法律不同角度的观察思考,其中一些篇章的讨论从小事入手,步步深入,妙趣横生,发人深省。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一处是关于民主社会公民投票问题的思考。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普通公民上不上街去投票,基本上不影响最终的选举结果。投票本身成本大而收益并不高,不是一件经济学理论上划算的事情,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要去投票,显然出于投票者的自我权衡。作者在书中有几处讨论,最终归结为这是出于维护'自我形象'的考虑。书中分析道,'既然社会上有相当比例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认真工作、照顾家庭、帮助朋友、按时纳税'所以,为了维护这种自我形象,在选举时也就会像一个还不错的人一样去投票。如果不去投票,自己心理上所承担的成本,可能要超过来回投票地点所耗费的时间心力。权衡取舍之后,可能就会有相当比例的人会基于维护自我形象的原则而去投票。'
由这一点,作者感悟到:'一个民主和正常的社会能够正常运作,确实是要依靠许许多多人心里的良知和责任感。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采取的一些对自己'有害无益'的行为,在涓涓累积之后,就可能发挥积沙成塔的作用。'
显然,民主有赖于民众的文明素养,否则简单的票选就会产生变异。为什么欧美一些国家的公民投票井然有序,而非洲的一些选举投票动不动就出现暴力甚至战争?简单的民主投票背后,显然还需要更多支撑的东西。
另外一处,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人们总是不容易满足,家庭也总是不稳定,个人又会有那么多突发奇想的想法?作者引用了罗伯特'海尔布伦纳的历史观来解释。这个历史观把人类的历史简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为主要支配力量的时期,人类以游牧和农业为主,周而复始,未来和过去一样;第二阶段是以皇权和神权主导的'统御'封建社会,人们臣属于某种体系,对未来也没有太多的遐想;而今天人类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市场的阶段,人类因为市场的扩大而期望未来会和过去不一样。人们意识到自己在时空脉流中的地位,以饶富兴味的心情扩充本身的经验。也就是说,到了今天人类才有了无限可能,也就有了无限追求,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的空前流动,原有人类固有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都被打破了,所以大家感觉到今天的社会就不那么稳定了,家庭和个人也一样。
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呼吁:'在西方的某些大学里,设有所谓'写作讲座教授',表彰和肯定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普及化的贡献。在中文世界里,希望我们的成果,最终会促成类似讲座的出现。'我对此深表赞同,也想附议呼吁。中国人从富裕走向文明,必然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大量各学科的平民化文章显然就十分需要,这也是近几年像《重口味心理学》《万万没想到》《高铁风云录》等书可以畅销的深层次原因。也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学者、专家走出书房、学斋,把深奥的理论变成有趣的生活文章,惠及更多的百姓。
(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日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