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糊塗的愛
'
除了地球的變化、人類自己及語言,其它任何對人類的評述都是不係統的。黑格爾是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開創者,本書堪稱世俗匯批判的集大全者。悲劇和批判釋然了人類積極的態度,調和了人類自身的二元情調:人類的存續傳承了人類優良的傳統,批判的喧囂豐富了單調的現實,掐痛了人類自己,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人類從不聽勸誡,區區百年人生何以知曉數以幾百萬年人類之全貌、人類歷史的所謂大事件何以勾勒出人類的歷程、又何以指點江山、推背未來?批判歷史是一種語言的單片音位,它還需要對位的發音組合,即使這樣,也只是語言的詞彙意義,根本無法把語言彙編成人類的歷史。語言是僅次於人類自身的人類歷史證物,我們又能從這變化著的語言給人類找點什麼啟示呢?
人類簡史。'簡',意喻'渺小';又可以理解成'專業'的專攻;還可以看成是人類生活應該簡單自由幸福。從作者的背景,他所謂的'簡史'對應著人類歷史的複雜性被廣泛認知的普遍性,'簡'得清新別緻,也為本書的基調埋下伏筆;也與傳統認知中的簡史截然不同。這就像是對差異化的理解一樣,作為一種進步力量,把差異化掩蓋起來是一種進化的必然。
1、按照作者的描述好像人類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地球上,抑或是人類本身就不應該成為人類,而應該停留在猿猴的原始狀態而不應該勞民傷財的改變著自己的大腦和身體。這簡直就是認知的悲劇,作者也認可進化的理論可就是不能苟同人類進化對人類自己身的改造,還有其他的社會問題及環境問題。我們早就知道地球被比喻成宇宙的塵埃,那人類充其量就是地球上的'菌類'而已。
2、農業就像是人類的眼睛(處於人腦和軀體的交匯)一樣,連接著原始人類和原始社會。人類能夠從眾多動物中脫異而出,在作者看來是小麥等動植物'誘引'人類走向社會化,雖然我在這裡不好用另外一個'詞。唯物主義的曲折歷程,這種說法也無可厚非,總覺得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忽視了。難道地球天生就應該是恐龍的天下?恐龍滅亡之後,也不應該輪到猴子夢揮霍地球資源,享受地球的宜居?
3、人類社會那屬於人類的天堂。當然,人類永遠不會這麼認為的。從現實來看,人類多愁善感,從來沒有滿足過,正像書中所言:想象或幻想,左右著這一切。人類社會也是新生事物,對於地球來說,'菌類'繁殖能力太強了'這一觀點也是書中所點名的問題,只不過剔骨刀更專業而深入。人類社會是人類自己的事情,環保主義者更看重是地球乃至人類的事情。
4、人類到底有多大能耐?現在以人類的視角,人類是無所不能的。一方面這是人類的自信;另一方面是哲學的依據。假如人類沒有了慾望,那豈不是失去了動力;假如人類慾望不節制,那地球又不乾了。說到底都是人類自己的事情,這種能力(科學技術)是掌握在人類自己手裡,它終歸要為人類自己服務。(無需區分人類中是否有好有壞,都是人類)。
青年才俊,知識淵博。全書以調侃的口吻,數落著人類認知中點點滴滴,讀來清新似水,嘩啦啦的讓人幡然若悟。若是以人為中心,那所有現在的一切都自然而然;若以警示人類為中心,那似乎就四不像了。遙遠得多的多的引力波能告訴人類:您所知道的一切物質都要滅失,而地球上的智人憑什麼都想做秦始皇?遙望火星、已知地球、未知未來、自知自己,你是誰?
扯得太遠,挖苦刻薄,也找不到能真正拯救人類的時代英雄;倒是某些政客手裡握有毀滅地球的武器,這可能是最能嚇唬人的事情。本書能夠從眾多而互聯網思維里一鳴驚人,除了淵博的知識、批判與差異的立場、寫作團隊的精雕細琢,全球化的強烈時代召喚是一種寫作文化的背景使然。我們生活的年代,國家是最具社會屬性的普遍形式,以作者的高瞻遠矚、人類簡史來看,國家也僅此而已。
沒有所謂的歷史大事件,似乎不成歷史,當然也就寫不成歷史。有了這些大事件,就好像歷史,對人類,這似乎是時間的表白。除了時間之外,還有這一切的基礎,空間。空間似乎打了時間的臉,空間雖然有變化,但是一直存在著,不像時間那麼'不靠譜'。空間有變化,這是環境問題,還有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的變化。
這人類社會中的組織形式,最為悠久的就是中國,它一直存在著,最有發言權;最現代就是英國,她曾經是這個地球上最大的國家組織。如果現代人以為中國封建統治的時間過長,而英國的民主時間較長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形式,那就大錯特錯了。且不說西方民主的真假?英國的國家形式其實也是一種帝王形式。女王的存在就是帝制的理想形式,也就是本書的副標題:從動物到上帝,的最佳印證。
拋開現實的俗見和局限,以英國的國家組織形式為例,任何一個英國人(當然也可以放之四海)能夠被放在女王的位置上,那麼,這個(英國)人是不是也可以像女王一樣'人格完美'?還俗之後,英國現在的女王不就是給英國人或全世界做出自己是上帝的榜樣嗎?本書中作者口中的人和事大部分都是風涼的材料。上帝無處不在,人類還沒有跳出地球,根本成不了上帝。
唯心主義大全張的黑格爾被馬克思正過來,人類被塑造成上帝,這種比喻是符合現代文化的現實需要。開頭說過,除了人類自身就是語言給人類的代言。而語言又比人類歷史短、比人類歷史變化大而快。人類與其語言的關係,可以相互補充與印證,人類及其社會都是因為人類自身演變而變化的。哪怕是語言也是人類自身需要及其社會化的產物。
就語音本身來說,它也只不過是人類的工具而已。既然如此,說什麼都是人類自己的表達,本質上與人類自身的演變發展的客觀唯物主義沒有根本性的影響。這就像是人類社會必然達到共產主義一樣。
海邊拾到精美的貝殼,不等於知道大海的奧秘。珍貴的考古資料和萬徑人蹤滅的發現又能說明什麼?人類只不過是地球上的生物,又憑什麼能夠知道宇宙的奧秘?這種'不知'給予了人類生存下去的'想象'作者對人類歷史的'真知灼見';為了人類自身,把人類歷史上的所謂的大事件和大發現一遍又一遍的串成歷史,這對於億萬年的地球和人類全部歷史來說究竟算什麼?
更現實的,在我看來就是知道:太陽系;知道太陽是生命起源的關鍵,地球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根本;地球繞太陽和月亮繞地球;還有其他的幾大行星與地球同屬太陽系。我們知道年月日是太陽系星系與地球相互關係的數據;我們也知道不能沒有太陽,也知道人體血液成分數量及佔比與海洋有些類比;也知道人體水分佔比和地球水分佔比大致都是2/3。
我們還知道一天24小時,一周7天,一個月30天左右,一年365天左右,這些數字和格式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不管你是地球上的動物或物體,還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上帝?只不過是地球上的生物及其想象而已。不管邏輯怎麼嚴謹,語言是不介意的,它可以隨波逐流;不同的是人類能想象,能追求,能長生不老,而個人不能而已。
這樣說來,這些數字頂多就是現實意義而已,數據本來就存在著,人類把它和日曆數字一起翻騰出來,為我所秀。就像政客一樣,他可以很多,也秀了很多,都是為了他的國民,他在扮演自己國民的上帝。上帝造人類,人類成了上帝。人類修成了上帝,上帝完成了造人使命。這就是現代化的未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人類使命的完成,也是想象,也是科學。
書中很多現實的功能性調侃,大多是對人類有益的描述。書中把人說成是'智人',雖然把這樣稱呼的理由說的充足,但是受到智能化的影響是不能否認的。這就是人類簡史與現實人的悖論:人類歷史,任何人都可以或深或淺的表一表;對於現實,任何人都是現實的一份子。沒有使命,恐怕也有時代要求;有了使命,恐怕也無能為力;假如人類永遠不忘使命,永遠和?自身所處現實結合,那會怎麼樣?
新年可樂吧!
這本書買了整整一年,終於抽空熬夜看完了。
確實不錯,有遐想的空間和忠告的親情,幻境如雲,真真切切。
張海勤 2018年2月9日 0013於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不得影像、禁止一切形式侵權!」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