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问佛》读后感-《问佛》书评
看后是怎样的感觉?犹如作茧自缚的蛹,咬破缠绕的小小蚕丝,感觉吹进来的空气虽然清冷,也更有清新的味道。因为我之前多半被教育为:要努力完善自己,臻于至善。及至与人交往之时,碰壁,受伤,乃至于执着,还以为是一往情深的表现。也因此会埋怨,会消极指责,乃至会怀疑。
钱钟书曾说过,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我认为,这是丈夫对妻子的最高评价了。没有'君生我未生,君生我已老'的感喟,也没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幽怨,有的只是'在时间的荒野里,不早一步,不晚一步',你来了我恰好也在,犹如花蕾在绽放之始屏住呼吸的美好。他们生来的孤单而残缺的心,恰恰是为了互补对方而存在的。在我眼前呈现的不是比翼鸟连理枝,也不是两棵高高相对遥望的橡树,而是一幅双鱼八卦图'圆满。这种圆满抵挡了革命年代的惊涛,护住了文革期间对家庭卷起的巨浪,减缓了时间变迁带来的物是人非。
然而,芸芸众生,更多的是感情纠缠乃至裂变的剧本。佛教导我们怎么看待世俗的感情?佛冷静而怜爱地指出:其实我们生而残缺。孤单程度深与浅,残缺甚与更甚。这样就可以解释,执着,其实不是一往情深,而是因为孤单,我们终究还是自私的。而残缺,有的残缺成三角形,碰到另一块差不多的三角形还可能成为一块平行四边形,要是碰到圆形,就总是游离在外了。还有的内心已经冷硬外形如刺猬的残缺,或者内心孱弱残缺如风中飘摇的蜘蛛网,如何寻求令其圆满的另一半?往外求补缺,常常无异于缘木求鱼。诸多的求不得,爱别离,乃至于由此而来的怨长久,放不下,都成了苦况。这还是一个互错的世界。即使如佛家的经典故事说的那样,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但是你与他擦肩而过,他与她有缘无份,这何尝不是一种互错?
人与人的遇见,有的是一见如故,有的是一见莫名两相厌。而有一种遇见,让我们驻足反思:或许我们原本生来是一段沉香,因为迷恋名缰利锁、用情太深的风与烟,早早地把自己的前半生熏成了一段木炭。也因此,一颗本应沉潜下来在水中润泽的心,却漂泊在水面,慢慢氧化成自己不曾想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