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驱动农业改革-《土地为王:金正大在希望的田野上》书评

  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但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的起点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农业大国,数十年来,这个国度的经济奇迹有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某种非均衡的缺憾。与此而言,农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边缘化的,未能呈现出所谓的增长'奇迹'。

  纵观历时40 年的中国改革史,我们发现,所有重大变革主要是由两个因素促成。

  其一是制度创新的决心与勇气,比如 20 世纪70 年代末的农村改革、90 年代末的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化运动,以及数十年间一直处于徘徊探索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都展现出中国式制度创新的独特光谱。

  制度改革肇始于农村。1978 年11 月24 日,小岗村18 户农民按下的18 个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一个月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经济建设'成

  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最大公约数,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以说,正是20 世纪80 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改革,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其二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破壁效应,它绕过了既有的政策和管制壁垒,从而在一个貌似固化的产业里别开生面,比如微博、微信对公共舆论和思想市场的促进,电子商务对制造业、

  流通业和金融业的再造,以及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带来的农耕技术革命。

  在20 世纪60 年代初,袁隆平还是湖南一个农业技校的青年教师,他把两种水稻的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当时的中国水稻,如果管理得好,每亩地大概能够生产 600 斤稻米,而杂交水稻可以做到生产2 000 斤。1978 年,袁隆平出席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奖,袁氏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普及试种。1999 年,'超级杂交水稻'创下亩产1 137.5 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推广面积达到3 000 万亩(200 万公顷)。二十余年间,因他的努力,中国粮食增收3 000 亿公斤,贡献之巨,当世无两。

  在农业改革40 年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制度创新乏力和技术变革不足。40 年后的今天,主导传统农业耕种方式的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各项制度。2015 年底,经营耕地10

  亩以下的农户数量多达2.1 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历史的惯性依旧,欧美国家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式尚且遥不可及。

  从宏观到微观,我们不妨更积极乐观一些。这一次,蓝狮子将研究触角放在了一个农业化肥企业上。这个来自山东的企业名叫金正大,是一家典型的隐形冠军企业,它以技术创新的

  方式打开了农业领域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本《土地为王:金正大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蓝狮子团队历时3 年多,辗转山东临沭、菏泽,安徽长丰,河南邯郸,贵州瓮安、北京、上海,以及德国、以色列等地走访调研的阶段性成果。

  在金正大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这个珍贵的特质。

  从复合肥的生产和销售开始,金正大在快速完成原始积累后,积极进行缓控释肥的研发。据测算,缓控释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30%~50%。按照中国的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施

  用缓控释肥后每年可节约磷矿321.8 万吨,节约标准煤1 583.6万吨。

  然而,缓控释肥技术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垄断,由于技术复杂和成本瓶颈制约等因素,缓控释肥的价格是普通肥料的3~8倍,因此在欧美、日本,它主要被用于园艺、苗圃、高尔夫球

  场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非农领域,被称为'贵族肥料'。金正大和国内顶级科研人员合作搞自主创新,让'贵族肥料'变成平民肥料,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是其价值充分实现的关键。

  短短20 年间,金正大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完成了从一家复合肥小企业到举足轻重的世界级化肥巨头的飞跃,而且研发出了全球领先的缓控释肥系列产品,站到了世界化肥产业

  价值链的制高点上。

  进入21 世纪,中国已然成为全世界化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但化肥平均利用率仅30%~3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70% 的水平。而且由于农民施肥方式落后,肥料利用率低下、施用过量,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000 亿元,并对环境和农产品带来了负面影响。

  金正大提出'亲土种植',主张以'亲和、友好'的方式对待土壤,开展种植作业,倡导减量增效促进品质提升,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这个理念由一

  家农化企业提出,殊为不易。

  展望未来,农业领域在制度创新滞缓之时,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农业价值链、产业链的升级,必须在传统的农业供给体系当中加上新理念、引入新元素,必须将

  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业,为农业赋能。

  事实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从未过时。

  19 世纪30 年代,美国人麦考密克发明了马拉收割机,半个世纪后,贝斯特将其改造成蒸汽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农业耕种方式。在联合收割机发明之前,

  美国一个农民只能养活4 个城里人,之后,一个农民可以养活78 个城里人,生产力被大大解放,城市化进程也汹涌加速。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让美国在短短3 年时间里,农民比例从75% 变为3%,美国也由此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

  2012 年,袁隆平来到山东东营的一块盐碱地,历时5 年,经过1 162 次试验,成功筛选出优质耐盐碱水稻。他决心用余生改造亿亩千年荒滩,他说,未来十年他要让1 亿人能吃到盐碱地里种出来的水稻。

  2018 年,金正大提出并开始践行'亲土种植',用技术创新去改良土壤、减肥增效,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企业的事业,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业,值得用认真

  的文字记录它。

  本文为作者为《土地为王'金正大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书所作序



为您推荐

《学理之思:民族音乐学研究田野与个案》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学理之思:民族音乐学研究田野与个案/中国音乐学院中青年学者文库》主要包含以下几篇内容,学术史篇,田野篇,个案篇。 书籍特色作者简介  齐琨,200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

《经典的诞生-叙事话语.文本发现及田野调查》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沈从文《梦与现实》及《摘星录(绿的梦)》的发现和释读,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2009年度“中国现当代文学界*重大的发现”,及二十年来“沈从文研究*可喜的收获。  芦焚长篇小说《奋斗》的发现,使几乎..

《正直的田野》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有人的地方,就有《读者》  《读者》杂志创刊三十三年之精华结集【1981—2013】  佳作一网打尽  名家荟萃 余香满口  温情 真挚 纯正 优雅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是纪念,也是再次出发  读者卷首..

《彩色的田野:小说卷(下)》内容简介|作者

《赣江十八滩-走向田野》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赣江十八滩与黄河三门峡、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中国三大险滩。赣江十八滩有个万安县。本书对江西省万安县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万安县曾有过辉煌的..

《四川-田野中的汉灵》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四川:田野中的汉灵》通过对四川地区的考古新发现,探秘四川这块神秘土地之中的历史与文化源流。通过金沙墓地以及成都等古城的挖掘,寻觅秦朝统一全国之前的古蜀文明;在四川纳入全国统一版图之后,四川的宗教造像风..

《那边在歌唱-一个留美学生的田野笔记》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一个留美女孩,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这个美丽的千年侗寨。她用摄像机一边走一边拍,用图像、文字,还有声音为我们讲述了这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歌声和每一个故事……这里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相约在鼓楼里、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