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最吸引大家的眼球的是投资,而投资品中,最让人动心的是以比特币为龙头的各种数字加密'货币'。从股市技术分析方法到比特币区块链,老百姓的学习知识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从三聚氰胺、苏丹红,再到股指期货、比特币,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难倒求知若渴的中国老百姓。
有人把2018年称作'区块链元年',也是加密数字币惨遭'滑铁卢'的一年,一切都吻合我的预测。而我相信,泡沫破灭后的区块链行业,将有更光明的前途。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互联网元年'。中国当时虽然没有赶上头班车,但今天已然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国。人们显然对'区块链'也抱有同样,甚至更高的期待,这一次,我们及时踏上了'首发快车'。
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的高级发展阶段,这是一个AI(人工智能) 机器人的万物互联的世界。而区块链可能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胶水',通过这个技术,把各种日常应用情景和要素粘结起来,形成一个各自独立又高度相互依赖的网络社会。
有专家指出区块链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信了,我相信这是一种基础技术。尽管这种技术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甚至在这基础上出现更有效的技术,但这种技术是'元技术',是后续一些相关连接技术之母。
有不少人把比特币等同于区块链技术,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本书将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今,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到了2.0时代,在金融、信用等领域有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这些远比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更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加密数字币的喧嚣如果你买了比特币或一些加密货币,这些东西不会产生任何东西,你只是希望下一个接盘者付出更多。
沃伦'巴菲特数字货币在2017年迎来了爆发期,据不完全统计,各种类似比特币的'币'种,有名有姓的就已超过2000种了。一年比特币涨幅13倍,以太坊涨了100倍。
2017年,所有涉足比特币的人,都经历了一辈子最跌宕起伏的一段人生经历。只有在2017年10月份之前买入比特币的人,才能够盈利,盈利倍数在3-8倍之间。而不幸在此后买入的人,遭受的亏损巨大,从最高价格跌落可达到4倍左右。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中产阶层可以在半年内晋升富裕阶层,而一个富豪可以在3个月之内变得一贫如洗,去建筑工地搬砖。2017年11月6日,比特币价格还是6000美金左右,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面,比特币以过上车的速度狂涨到2万美金左右,上升角度接近90度,这个比特币的过山车让无数人感到刺激和害怕。而2018年狂跌超过80%,总市值蒸发了87%。人们感叹,这真是'币圈一年,人间十年。'其实何止如此, '币圈'一年,也许就是你的一辈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是,绝对不是!实际情况就是星星点点火焰加上漫无边际的海水,足以让你遭受没顶之灾!
其实发行一种新的类比特币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比特币的知识产权是公开的,任何懂得计算机编程的人只需要略作修改,就可以造出一种'新'币。而由于修改未触及比特币的基本构造原理,所以这些新币其实都是相似的,延续的是比特币的'血统',留着比特币的'血液'。
只是某些人太有创造力了,不仅用'拷贝和复制'方法制造出了大量加密数字币,而且借鉴网络众筹的方式,发明了一种大批量销售加密数字币的ICO。
ICO,熟悉股市的人可能觉得眼熟,太像IPO(首次公开募股)了!
是的,ICO与IPO中间只差一个字母,这个C代表的是数字加密币,我们这本书就用Coin这个英文词代表数字加密币好了。换言之,ICO就是'首次公开募币'。IPO是用公司的股票去募集法币,比如A股上市募集的是人民币,在美国上市则募集美元等等。ICO是用某个机构自己制造的数字加密币,募集比特币或以太坊、莱特币等较流行的数字加密币。本质上,ICO就是将要发行的数字加密币和既有的数字加密币之间的兑换交易。而被选中作为被募集的数字加密币显然是那些已经上市交易,价格表现和未来增长空间较好的数字加密币种。[1]当然,比特币类数字加密币的制造门槛这么低,任何机构显然不能奢望单纯用这种新币来换取那些市面交易火爆的资深数字加密币,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就和IPO的主体也必须是一个值得投资的股份公司,有发展潜力远大的产品、项目和经营管理团队等等一样,任何机构进行ICO,也得说服投资者愿意用手中已经有明确市场价格的数字加密币换取新币,而且这种兑换比率要足够好,也就是对新币的估值要尽量高一些,而这就需要发行新币的机构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就是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才能吸引投资者捧场。
在新币上市交易之后,投资者可以通过新币价格上涨获得收益。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诡异的逻辑陷阱:新币价格的上涨动力来自哪里?
一般来说,投资的项目取得了良好紧张而且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时,相关的新币应该获得市场追捧,估值得以提高,反应在市场上,就是币的交易价格上涨。但是,正如A股投资者非常熟悉的,糟糕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可能被炒得很高,仅仅依靠炒作,也能实现新币价格飞涨。但前提条件是这种新币要上市交易。
于是,各种神话和奇葩的ICO募集项目就纷纷登上了舞台。大量的项目凭着一纸白皮书、几页PPT就能蒙混过关,用了一些让你感觉高大上的技术词汇,找几个所谓名人或有社会信用的人站台,就能获得大量追捧。然后快速将新币上市,通过一番纯粹市场炒作,让有些人套现走人,留下一地鸡毛和感到上当受骗的投资者。而所谓的募资开发的项目可能从此音讯皆无。
根据安永(Ernst ' Young)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去年完成的ICO项目中,86%跌破他们的挂牌价,有30%的价格几乎跌到所剩无几。比特币和ICO就是在这样一场对极少数人是盛宴,大多数人抱着一夜暴富的人最终毫无收益的情况下不断发酵。而各国监管机构都已经注意到ICO乱象,先后采取了类似证券发行的监管措施。
回归本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类进入了信息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把那个时代称作互联网1.0时代。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人与人通过社区、门户、即时信息通讯、社交媒体等工具,实现了相互连接。那就像一个'块状'世界。
而区块链将会进一步取消这些工具,让人与人直接实现连接。这更像是一个'网状'世界。
区块链(Blockchain)=区块(Block) 链(chain)
这些账本('区块')居然不是你在文具店看到的那种纸质账簿,而是电子的,是连在网络里的。这个账本不仅可以记录钱数、金额,而且可以记录任何信息,你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能包容万象的电子档案袋。把这些'区块'连在一起的就是'链',不是金链、银链或者麻绳子,而是把这些电子档案袋(区块)连在一起的一种无形的链条。这就是区块链的一个形象而简单的解释。
区块链技术不是像电子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那类纯粹的工业技术,而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甚至充满哲理气息的技术。
'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区块链技术还有一个非常魅惑人的理想,那就是'去中心化'。这是理解区块链技术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也是区块链之所以如此令人心动的'性感'之源。然而,'去中心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人刚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出现了最初的'去中心化'活动。换句通俗的话讲,人类还没有形成社群之前,所有行为都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没有核心,没有中心,没有中间人,一切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直接开展的。两个人相互有好感,不需要媒人,就直接在一起生活了,当然也不需要公证和别人认可。两个人之间直接交换物品,不需要货币,也没有集中的市场。其实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最好自己就是'中心',人与人之间就是'中心'与'中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的天性,如此而已。
但是我们中国人其实非常讲究社会秩序和层级,所以'去中心化'早在孔孟时代就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今,区块链又再次波动了这根心弦,这次确是从海外泊来的英文词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在互联网上,人们习惯叫它P2P,也就是端对端,点对点,甚至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对人',就是这么一目了然的简单。
在互联网2.0时代,那些思维超前的人提出了'互联网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由官方认可了这个发展战略。腾讯喊出了'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口号。随着区块链技术逐渐成熟和推广应用,相信很快就会出现'区块链 '取代'互联网 '的趋势。
'区块链 '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实现点与点的互联互通,而且能够在陌生的节点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使得任何两个节点都能高效率完成各种交换,比如商品、资产、信息、服务等等,都可以快速、安全、可靠地及时到达对方。这在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需要时间建立的。这是人类社会在大部分时间里的常态。即便所有人和物品都通过网络联结起来,两个接入网络的陌生人之间,仍然无法快速建立了解和信任。而真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在只有区块链技术。
从目前情况看,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成熟。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1.0的一个最成功的应用。所谓区块链技术1.0,其核心技术是实现了点对点交易。各种数字加密币都建立在这种技术之上。这类应用是否有益,目前做出最终判定还为时过早。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1.0是伴生的(孪生双胞胎),但是'双胞胎'也是两个人,而且越长大,区别也就越大。应该说区块链技术1.0实在是很有局限性。因而,很快就演进到了区块链技术2.0。
区块链技术2.0的核心特征是引入了智能合约,可以将一些应用采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执行。智能合约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纸质合同,而是把合同规定的事项用计算机语言编程,成为一个可以自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一旦约定的条件达成了,计算机机会自动执行这个程序,也就是自动履约。
这个功能很酷,对吧?所有活动都变成了数字化的信息。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之后,自动进行条件判断,一旦约定的条件被满足,就自动执行下一步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人干预这个履约过程,而且严格地讲,即便人想干预合约的执行,除非你拔掉计算机的电源,否则也无法干预这个过程。
在区块链技术2.0的应用中,还必须做一个基本动作,就是给相关各方建立数字身份。不是曾经发生过民政部门要求办事人证明'你妈就是你妈'的荒谬事情吗?如果真要证明,你就需要提供各种证明。而据统计,一个中国人一生中常用的证件、证明达103个,95%的网友曾有办证难经历。
在区块链技术2.0中,所有这些证件都将被数字化。在证明'你妈是你妈'时,不需要你再翻箱倒柜地找出十多个证件了。你、你爸爸、你妈妈、你的孩子、七大姑、八大姨的信息统统包括在你的一个数字ID里了。所有电子政府、民政事务都可以用智能合约的方式,对数字身份信息进行自动匹配处理。证明'你妈是你妈',只需要一两个按键,几秒钟就能得到答案。
智能合约到底能走多远,这个和'去中心化'的理念一样,要看社会能够进化到什么程度。有些比较复杂的人类活动,单靠程序设定的自动执行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大量的简单判断和分析,但需要进行大量数据检索、计算和匹配,以及24小时不间断跟踪追溯的各种重复性工作,显然交给机器去做,是一件提高效率,将人从不擅长的繁琐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好事。在这方面,智能合约大有用武之地。
从发币炒币到金融领域的应用,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区块链技术1.0和2.0归入了Fintech范畴。也就是说,人们认可了区块链这种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重大应用价值。
但是,这个视角和高度仍不够宏大,其实区块链技术正在进入3.0阶段,即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经济场景之中。有人称作泛区块链应用,或者代币(通证)应用,甚至还有'共识经济'的各种说法。我们不妨仿照'互联网 ',将其称为'区块链 ',也就是'区块链连接一切'。
换言之,区块链技术3.0就是'区块链 '时代的底层技术框架。
但是,并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采用区块链技术。真正适用于做'区块链 '的场景,至少要符合三点要求:
*场景中需要一个账本存在(不局限于记录价值);
*有真实性诉求;
*需要形成大规模共识。
截止目前为止,区块链应用最火的是区块链技术1.0,通常热衷于这类应用的人形成的圈子,被人们称为'币圈'。顾名思义,就是以加密数字币的发行为主或围绕着发币的应用。而区块链技术2.0和区块链技术3.0都也有零星应用,由于这一类应用有很多并不发币,或者不以发币和炒币为主要模式,所以被称作'链圈'。整体上看,区块链的应用目前主要是在金融和底层技术研发方面。
去中心化的理想与现实区块链技术目前主要吸引了两类人,一类人基本不懂技术也没有特定的哲学理念,但他们看到了加密数字币的炒作效果和巨大的造富效应;另一类人非常有理想,甚至有点脱离现实,同时也对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有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了解。一边是下里巴人,另一边是阳春白雪。
人类渴望自由,这是人之本性,但却不是一个社会性规范。两个人在一起,也许可以做到相互平等对待,但仍有很多情况是两人中有主次之分、强弱之别,这就是社会层级。如果有更多人聚在一起,这种中心化的倾向就会更加明显。人数更多无非是多了几个层级,而在每个层级里仍然会有中心。
区块链所主张的'去中心化',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理念,但却被某些人曲解了。
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发明比特币的中本聪就是因为不满各国将货币发行权捏在央行手中,才撰写了比特币的白皮书。这件事由于中本聪无法对症而存疑。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对'去中心化'的解释是比较客观全面的。在区块链技术的不同层面上,对于'去中心化'的解释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去中心化',至少在某个层面上,必然无法彻底体现出无中心的特征。
有些人理想化地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去掉中央管制,让全社会每个个体之间都成为平等的中心,大家可以做到相互信任,从而降低社会的信任成本,润滑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高效大踏步发展进步。而建立这样一个新的更加公平可信任的社会机制,当然是人类值得追求的理想。但是,我们现在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人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就以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比特币这种区块链应用来说。比特币果真实现了'去中心化'吗?
坊间有很多说法,认为比特币的最核心特征'去中心化,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发行自己的数字加密币。言外之意,只要有了这样的'货币',就可以脱离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体系了。换言之,不要中央银行,是否每个人都能发行自己的'货币'?即便能,这种东东果真和货币一样好使吗?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在这里普及一下经济学的常识。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作为交易媒介,也就是商品或服务在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被广泛承认的一般等价物。问题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的种类基本上可以是无限多种。比特币作为一种原币,它可以有很多很多种衍生和变种。各种'币'很难作为相互交易的一般等价物。虽然这种币具有个人信用,而且个人必须珍惜这种信用,失信就意味着这种币一文不值了。但这仍不足以说服其他和你交易货品或服务的人同意收取你的这种币。其实这种币在现实交易中与'物物交易'遭遇的困境是一样的。即便有网络和通信的帮助,持有不同'币'的人之间对不同需求的商品虽然可以很快配对,但是仍需建立不同币之间的兑换价格体系,这和我们现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无二致。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货币,也有各自的信用支持,是否世界贸易就能够实现直接用对方货币结算了呢?同样道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他们之间就容易直接结算了吗?这个问题并不难得到答案。如果读者不熟悉国际贸易,可以考虑另一个问题,如果你给公司打工,而公司老板支付给你的是他发行的货币,你是否会接受,如果你接受了,你的日常生活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就容易理解为何各种区块链加密币不会成为真正的货币。
我想,我们应该已经回答了上面那两个问题。脱离中央银行这个货币体系的'中心节点',我们个人发行的那些所谓的'币'并不具有被广泛认可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一般等价物特征,也就是说,那些根本就不能当成货币使用。
话说到此,关于'去中心化'的反面证据还没展示完。比特币果真能够做到'去中心化'吗?在这里,'去中心化'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
首先,比特币从发行到使用,是否不会出现被某个结构或个人控制的情况。答案是未必。[2]比特币的设计是让挖币的'矿工'们来分散权力,'矿工'越多和越分散,也就越难以形成控制力。但是如果有人集中控制了大量的'矿工',这种权力分散的设计就难以发挥最大效力了。特别是当某个人或者机构掌握了全网50%以上的算力时,他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找到开采区块需要的那个随机数,因此他实际上拥有了绝对有效权力。实际上,随着'挖矿'难度升级,越来越多的'矿工'抱团,把'矿机'集中起来,有福同享,挖出的比特币大家均分,因而大规模的'矿场'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近了。中本聪当初在设计比特币时,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结果他估计错了,根据统计,现在集中在某国的比特币'挖矿'算力甚至已经高达75%了。如果这些'矿场'被收编或者自愿联合起来,就可以控制整个比特币系统了。这是一种绝对的'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
其次,'去中心化'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每个参与者之间都是平等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参与'挖矿'的节点,才拥有参与比特币生态圈的决策权,而不是比特币的拥有者具有决策权。如果一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但他的电脑没有参与'挖矿',那么他实际上并没有参与比特币修改算法或做法的权利。这种问题不仅在比特币上存在,其他区块链产品,如果开发人员和主要的投资者、'矿工'结成某种利益联盟,都会出现让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投票机制失灵的风险。而且很多时候,大多数币掌握在创始团队手中。这些人明显可以形成一个权力和控制'中心'。发生在2018年的比特币分叉事件就是一个击碎纯粹去中心化理想的典型案例。
如何在任何一个区块链产品中维护所有用户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不但是个技术难题,也是社会性难题。这是人类从古至今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有些人声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将改变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并进而形成新的政治经济形态,这在理论上也许是可以探讨的。一旦进入社会实践阶段,必然会马上遇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心化的社会结构中,任何'去中心化'的尝试,首先会遭受既得利益社会阶层的这种抵制和冲突。这个社会变革过程,绝不可能单纯依靠某种技术得到快速解决的。社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而且'去中心化'的社会理念与社会发展大潮流未必是方向一致的。
数字货币的猜想区块链的中心思想是商品的所有权可以被交易'不管它们是金融、实体或智力资产。其目标不仅仅是记录这个地块,还记录所涉及的所有权,这样权利的所有人就不能被侵犯了。
赫尔南多'德'索托比特币最开始确实也实现了支付和购买功能,尽管当时'币值'很低,要画上万个token,才能换来一个披萨饼。这种形式的交易,与其说是用'币'购买商品,不如看作'以物(token)易物(披萨)'更为贴切。它也可以作为现金支付的媒介,正如比特币始作俑者中本聪设想的那样,如果真得只充当支付载体,就和人们日常玩游戏时使用的各种代币没有多大区别了。所以,比特币诞生时更像是一个小礼物,只是矿工和投资矿场的人花费了那么大的成本挖到的比特币,本身已经消耗了资源,其中沉淀了一部分价值。而在金融市场的炒作下,这个初始价值又被大幅放大了,逐渐变成了一种可部分替代货币的商品。
这里要再次提醒读者,无论叫token还是xx币,这些都不是货币,尽管各种媒体将其与货币混为一谈,统称为'加密数字货币',笔者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加密数字币',明确其本质不是货币,而是一种叫'币'的数字化商品。[3]人类一直在货币使用的轻便程度上不断改进着。
货币的形态从原来笨重和易碎、易损耗的石头、贝壳,变成了金属,后来出现了银票,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和渠道,显然,数字货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货币的电子化支付早已出现,中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刷卡、刷微信和支付宝付款。电子支付的好处很多,以北欧国家挪威为例,数据显示,目前每天只有6%的挪威人还在使用现金,大部分是老年人。瑞典人使用现金的比例也只有15%。现金支付的社会成本是电子货币支付社会成本的两倍。在一天的生活中,乘车、购物、缴费、加油,甚至停车全部刷卡完成支付,只有孩子学校举行义卖活动的时候才可能用到纸币。
但是电子货币还只是数字货币的初级形态,对现有账户体系依赖较大,防篡改能力较弱,在了解客户(KYC)金额反洗钱(AML)方面的成本较高。而新一代数字货币应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从货币形态演进的角度讲,本书所说的数字货币指向很明确,就是法币在新经济时代的特定的数字化形态。数字货币是法币数字化的结果,也可以称为法定数字货币,其前提和对象首先是法币,而不是其他带有币的名头的商品,比如最时髦的比特币等加密数字币,或者游戏、娱乐场所使用的代币。
在现代国家,货币等同于法币,是由一国政府以国家信用发行的,在一国和国际领域充当被公认的一般等价物。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数字化货币形态显然优于纸币和硬币形态,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货币领域也迎来变革,数字货币被人们看作是未来取代纸币的发展必然,得到各国央行青睐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当前,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关注数字货币。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央行明确提出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计划。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积极研究探索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和关键技术。中国人民银行很早就开始研究数字化人民币,央行明确表示将扎实推进数字货币研发。
自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框架、数字货币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类数字货币的关系、国外数字货币的发行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目前已经排在全球获得区块链技术专利第一位。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人民币数字货币仍应基于现行人民币纸钞发行和回笼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进行,但是数字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这样可以极大提升数字货币发行和回笼的安全程度和效率。同时,人民币数字货币必然采取成熟稳定和安全的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实现更难篡改、更易线上和线下操作、渠道更为广泛的流通方式。
数字货币不会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出现,更多的会受到现有支付体系的影响,只是会借鉴和利用更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来实现而已。数字货币被定义为一种现金形态,应用场景将会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消费者来说,数字货币的到来,意味着出现了一个新的支付手段。如今大家习惯使用现金,或者用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完成支付。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法定数字货币,会出现一整套新的点对点交易和支付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参与,支付的便利性将得到很大提高。
数字货币的使用将有助于全球大幅度降低使用现金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加快金融资产相互转换的速度;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但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也是难以想象的大,去中介化至少会改变银行业态。
当然,法定数字货币想要和人民币现钞一样,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货币从理论走向现实,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需要经过市场检验,才能正式投放货币体系。区块链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无法支撑庞大的支付系统,而且安全性有待提高。同时,监管方面也还有不易克服的障碍。法定数字货币会导致点对点交易大幅增加,容易为非法交易提供便利。由于数字货币可以迅速在存款和现金之间转化,金融恐慌和金融风险一旦产生也会加速传染,增加了监管难度。此外,法定数字货币在使用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如何存储、管理这些资料,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也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预计人民币数字货币可能还需要5-10年时间才能正式问世,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和现钞并行使用,逐步取代纸钞。到了数字货币时代真正到来时,全球大多数国家都会出现人们身上带的现金会越来越少,旅行越来越安全,扶贫越来越精准,腐败越来越难以遁形,而小偷也越来越难当的太平盛世景象。
数字货币发行的最大障碍仍是'去中心化'。不管货币表现为何种形态,它都不会是'去中心化'的。在可见的未来,各国央行不可能采取'去中心化'的方式使用数字货币。这也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关键方向。
理解这个原则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回顾货币演进的历史入手。人类最初的以物易物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安排。但由于供需方很难匹配,交易效率极低,不仅极大限制了交易开展,而且也无法实现价值统一衡量。正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才出现了法定货币,并从开始的实物货币逐步过渡到贵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共同使用。因公信力缺乏,非中心化货币最终被法定货币取代,人类进入到了货币中心化时代。
从货币中心化时代再回到去中心化货币时代,是否是一种社会进步?这更像是一个社会伦理和哲学问题,而不是政治经济问题。而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却只能从身边的政治经济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视角,从货币微观理论和货币体系的宏观政策进行分析。
微观角度要回答的是:加密数字币是否具有货币属性,能否替代法币。
名字叫COIN(币)的东西就一定是货币吗?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这样想。有人以为只要有了这样的'货币',就可以脱离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体系了。如上节所说,数字加密货币应该是法币发展的未来趋势。但是要明确地是,它仍然是一个中心化的货币体系,在技术上,是否要完全采用目前的区块链技术,仍不确定。
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比特币这类数字加密币根本不具有货币的属性。即便有人想拿它取代法币,也是找错了对象,或者用错了工具。中本聪当初设想将比特币用于网上点对点支付,这是一种清算、结算功能,远远不是货币全部和完整的属性。代币(token)可以具备这样的功能,但这只是局限在特定商业环境和范围之内,我们可以称之为'商圈',而不应与法币系统混在一起。
货币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作为交易媒介,也就是商品或服务在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被广泛承认的一般等价物。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区块链加密币,比如比特币,尽管其加密性非常好,而且能够解决交易信用问题,但由于数量有限和越来越高的开采成本,显然具有和贵金属铸币同样的经济通缩缺点。金本位制早已被证明无法支持庞大的经济发展规模,比特币必然殊途同归,作为货币是没有前途的。
问题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币的种类基本上可以是无限多种。比特币作为一种原币,它可以有很多很多种衍生和变种。各种'币'很难作为相互交易的一般等价物。虽然这种币具有个人信用,而且个人必须珍惜这种信用,失信就意味着这种币一文不值了。但这仍不足以说服其他和你交易货品或服务的人同意收取你的这种币。
现代货币还有一个特征很难回避,即它的信用基础。目前几乎所有货币都是国家凭借公权力和公信力发行的。而由私人或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加密币依然没能克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私人货币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它很难得到公众和市场的检验。从这个角度看,不管采用的技术有多先进,如果采用这类数字加密币作为货币,仍是走回头路,回归一种落后的货币形态。
任何一种货币,本身既不能用于果腹,又不能用于保暖,不能直接解决衣食住行和娱乐需求,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而货币交换的基础就是人们的普遍认同--包括币种和交换比例。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出现区块链数字加密技术而得到解决,因此也就没有替代法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基础。
另外,我们还需要从货币的宏观经济角色上分析这个问题。货币并非只是用于流通,也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重要工具。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这是通过国家的货币政策实现的,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的发行、资金成本定价等方式,才能和国家的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共同发挥作用。
很难想象由央行发行货币来保证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这个职能能够被私人机构所取代。央行起到了货币总控阀门的作用,这个功能是中心化的,如果去中心化,种类几乎可以无数的各种数字加密币充斥市场,不仅货币结构发生了不可控变化,而且很难控制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金融资产相互转换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速度难以测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随时发生,甚至快速交替,导致经济体系混乱甚至崩溃。这种可怕景象,根本无需尝试,已经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重复出现过多次了。
货币政策职能也很难交由超主权机构行使。当今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主权独立和自治为基本架构的世界,货币的发行和监管是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超主权货币的探索早就开始了,1944年凯恩斯提出'Bankcoin',到国际货币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欧元等,一直都有探索,但至今没有一个成为真正的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必须得到各国同意,甚至要求各国放弃部分国家权力。这对于民族国家是不现实的。
所以,无论是个人、私人机构还是超主权组织,都无法取代货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和管理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这决定了货币必须是中心化的。而各国央行在采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过程中,也必然会坚持这个原则。
去中心化还有一个障碍是来自国际治理压力。去中心化的特点,易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这个问题在数字加密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日渐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各国将联合采取治理行动,也必然会降低数字加密币的'去中心化'程度。
通证经济是个愿景我们已经回答了数字加密币(代币或token)为何不能成为货币的原因。现在来回答本章第二个重要问题,token能否不作为货币也能支持经济活动呢?这就是现在挺流行的所谓'token经济学'研究的题目。
Token不能作为货币,广泛使用于所有经济活动领域,但并不意味着它被判了死刑,或被打入冷宫不得再见天日了。Token还是有其使用价值和使用空间的。在局部的经济活动中,token的使用,可能是有益的,只要将其与法币系统有效隔离,就不会冲击宏观经济系统。
Token是一种数字资产权益证明。像股权和债权一样,token也代表权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明确地针对的是数字资产。不难推断,token经济首先必须将资产数字化,或者经济活动中的资产本身就是数字资产。在这种情况下,token的价值和股票、债券一样,会随着其所代表的权益价值变化而变化。
各种数字加密币是不是token经济的表现形式呢?我们仅以比特币为例分析一下。
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资产,创世区块出现之后,每一块比特币都是'挖矿'这种'劳动'的产物,每一块比特币都有明确的所有者。但是,生产比特币的这种活动是不是'有效劳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社会意义角度看,至少目前这种'挖矿'活动对于国民经济可能不仅好处不多,从耗费大量电力能源角度看,甚至可能是坏处更多。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其利用现实世界的金融市场进行无止尽的炒买炒卖,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种新出现的加密数字币都和某个经济项目结合在一起,尽管很多项目禁不起推敲,而他们借此项目发行的加密数字币被人们挖苦为'空气币',也就是骗钱的工具,但是这个经济模型的出发点是正面的,即每一个发币的区块链项目,都尝试以其所发行的币(token)作为激励工具,促进参与各方积极协作。参与者对这个经济项目的贡献越大,得到的币越多。而随着项目发展成熟,得到市场越来越大的认可,币的价值也将水涨船高。这就是一个理想的token经济系统。换成现在时髦的术语,是一个token经济生态圈。
换言之,如果数字加密币和某种更为积极正面的经济行为结合在一起,其社会经济价值会更大,也更容易被接受,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大环境下,更有助益。这类经济活动并不是没有,正如上一章讨论的那个知识贡献与分享的例子,类似应用场景还有很多。
我们以供应链为例。一个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会影响到数万家企业。在传统的供应链融资系统里,这个大企业只能对自己的一级供应商进行信用背书,信用无法延伸到二级或者多级供应商。而一级供应商只能在有限的信用额度内为相关等低一级的供应商提供信用支持,这种信贷支持很快衰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导致供应链中的绝大多数企业无法从第三方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授信额度。
但是如果引入token,这个企业在区块链上发行自己的Token,让Token在自己的多级供应商体系里流通,Token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区块链验证,Token的交易可以通过区块链自动进行。任何金融企业可以查询区块链上的交易,评估任何一级的供应商的订单状况,从而进行授信。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生态圈。在这个圈内,所有企业之间的生意活动和信用都能依靠token生成,从而自我证明自己的信用状态,以供第三方金融机构评估融资风险水平。这种基于token的供应链和完全依赖一个中心企业(大企业)信用进行融资的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具备内嵌的信用创造和识别机制,不再依赖大企业和上层供应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最终会使能够获得第三方金融支持的供应商数量比之前增加数倍。这种结果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供应链的中小企业都是普惠的,也扩大了银行的可信客户群体和业务规模,最终造富于整体经济。
在上面这个供应链经济生态圈里,Token是不仅承担了资产数字化载体和内部结算媒介职能,而且由于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每一次记录都是准确真实不可篡改的,因而也创造了经济活动中最为珍贵的信用。这个经济生态圈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创造的信用数倍于普通供应链,是一个典型的好的token经济。
具有高流动性,快速交易,快速流转,安全可靠,而这恰恰就是区块链的一个根本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把各种权益证明,比如门票、积分、合同、证书、点卡、证券、权限、资质等等全部进行通证化(tokenization),放到区块链上流转,放到市场上交易,让市场自动发现其价格,同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消费、可以验证,这些都是紧贴实体经济的应用。
Token经济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各个经济生态圈的token都具有特定维度上的价值,在各自的圈子内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圈内成员的进出会带来token的流动和交换。这就会出现类似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情况,各种token可以用法币标价,但禁止法币直接替代各种币,在所在的token经济生态圈内使用。
这种切断了法币进入token经济生态圈,而token作为所在经济生态圈的'圈币'的经济是值得探讨的。那是一个这样的社会,法币不再是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媒介,社会经济生活分成了多样化的很多个开放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经济活动,在那个范围里,使用的是自己的'货币'。但也有人在这些经济活动之外,处于我们平常生活的圈子,使用的是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这些不同的圈子间流动,在不同的圈子遵循透明的规则,使用不同的'圈币',相应也留下了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活动记录。
这也许是一个更加有序的社会形态。有了token,人、项目建设者、产品,这些要素在特定经济生态圈内有机地流动起来。连接进入圈子的人越多,生产活动越昌盛,token就越有价值。社会生活出现了自组织经济生态,token还可以方便地、低成本地实现圈内的投票和表决。一个国家还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存在多种价值符号和多种价值尺度的,社会治理、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等方面,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考验,很多经济和社会规则都会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
诚信的经济学解释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物品交换,以及后来出现的商业,而是像野兽那样靠抢夺维生的话,可能不会繁衍生存这么久。交换和商业,应该是人类形成社群,得以生存繁衍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活动。
学者对最开始的人类物品交换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开始时的物品交换有一个共同点:发生在朋友(或熟人)之间。比如米塞斯和哈耶克发现'交换'在希腊语中有'朋友'的意思。而汉字'朋',很像是一个人在中间,两边各有一串贝壳。贝壳在远古时代曾经当做货币使用。无论是朋友还是熟人,显然双方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因而交换得以进行。商业交易是物品交换的高级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信任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交易的基础,是商业的润滑剂。
最原始的商品经济是物物交换,但无疑这样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同时还需要面临较高的交易风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问题后,很快便过渡到利用信用建立交易的方式,但我们传统的信用建立是需要靠很多强大的背书'中心'的,比如央行、商业银行,以及法院、监管机构等。这就使得传统的交易成本较高,比如去银行贷款,其过程极其复杂且繁琐,经过漫长的审核之后才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
熟悉经济的人,大多听说过科斯定理。[4]这个定理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是:只要产权明确,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通过市场的交易活动和权利买卖者互定合约或'自愿协商',都能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交易费用为零这个假设。其实,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可以有太多因素导致交易费用不为零。我们只说说信任这个因素。由于交易双方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很多生意是谈不成的,或者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在一个信用体系不健全,人口流动性很高的商业环境下,如果没有第三方中介或者监督,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就只能依靠'良心',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机制。而且即便能够做成一些交易,也不能适应现代大规模经济活动的需要。
这个定理很神奇,颇有数学的简洁之美,而科斯在他的论文里没有用到任何数学公式,也从未明确用文字写出这个定理,这篇获奖论文也只有区区几页纸。而他本人居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定理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光是在他那个时代,即便今天,我们仍无法将交易费用降为零。所以,科斯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是,既然我们不能做到交易费用为零,那么做好产权制度的设计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产权制度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不是本书要讨论的话题。我们要说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在将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努力就是降低不信任造成的交易成本。而区块链技术正在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可选择的途径。
商业的基础是交易,交易的基础是信任,而区块链让商业行为的记录不可更改。这使得整个社会撒谎的成本变得更高,而交易的信息成本相反变得很低,原来很多没有办法完成的交易都可以借此完成。
如果人类能够将信用成本大幅下降,甚至降为零,这个成就完全值得任何一个奖项。发明一个信任机制,解决商业世界的这个重要障碍,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而区块链技术被称作'信任机器',在这方面前景远大。区块链技术的实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需相互担保信任或第三方(所谓的'中心')核发信用证书,采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密算法创设的节点普遍通过即为成立的节点信任机制。
在区块链出现之前,商业领域的信任关系通常要依赖于正直、诚信的个人、中介机构或其他组织才能建立起来。我们通常对自己的交易对手了解不足,更不用说考察他们是否诚实可靠了。正因为如此,在网上交易中,我们逐渐地对第三方形成了依赖性,让他们负责给陌生人提供担保,并由他们负责维护与网上交易相关的交易记录、执行商业逻辑和交易逻辑。这些强大的中介机构'银行、政府、PayPal、维萨(Visa)、优步(Uber)、苹果、谷歌及其他数字化的巨头占据了其中一大块的价值。
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双方无法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在这一节,我们要触及的是'去中心化'的另一个范畴,实际上,去中心化也就是去中介化。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弱化其中介角色,比如互联网金融。
为降低信用建立的成本,互联网金融出现,互联网金融依靠大数据来建立信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促使信用建立,成本下降已成为时代的趋势。然而,仅靠互联网公司大数据产生'信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事实上,在当前形势下,大数据必然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绝对内部资源,不可能进行无边的共享,这就产生了'大数据'的多中心的数据孤岛问题。
互联网金融要实现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光是上网,还无法拓展金融支持的范围,关键障碍还是如何建立上网节点之间的充分信任。区块链技术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作为节点参与,以区块为载体记录每个节点的商业活动,形成信任值。区块链中每一个交易动作都会在全网广播以供后续校验和验证。整个过程都不会涉及中心化的第三方,在某种意义上讲,区块就是每个节点从事某种商业活动的信任档案,而且这些都必须在全网公示,任何节点参与人都看得见,通过某种共识机制获得认可。理论上,当区块链的节点达到足够数量时,这种大众广泛参与的信任创设机制,就可以无需'中心'授权即可形成信任、达成和约、确立交易、自动公示、共同监督。
区块链技术可以让人类进入一个诚信被编码的时代,这大大降低了社会建立诚信体系的难度。诚信被编码到商业流程的每一环节中,它是分布式的,而不依赖于任何一个成员。参与者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价值交换并可以期望另一方以诚信的方式行事。这种机械化的诚信机制和大量的诚信信息,解决了很多商业信任方面的顾虑,大幅降低了商业中的信任成本,无疑会大大拓展商业的边界和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深度。这样才能促进普惠金融和共享经济的发展。
而区块链下的共享经济,也和人们现在接触到的共享单车/汽车,共享房屋,甚至共享电力等等不同。目前,共享经济还停留在依靠一个平台,让交易双方通过这个中心机构达成交易。这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真正的共享经济是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中介,用户间可以点对点的进行交易。而区块链技术本质上就是按照点对点(P2P)设计的,因区块链其自身所拥有的去中心去中介化的特征,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数据不可篡改且真实可信,它可以帮助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比如,国外目前很流行的房屋租赁平台Airbnb,一旦运用区块链技术,用户们就可以不再通过Airbnb平台租赁房屋,而是用户间可以点对点的进行房屋空间共享。人们租车也无需再经过滴滴或神州这类平台,这种共享经济的生态网络,让闲置的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并给所有共享贡献者经济回报,给共享服务接受者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服务。这样,共享经济优势才真正显现出来,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流通,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最终实现共享经济。
可见的未来=(人工智能 物联网 大数据)'区块链通过区块链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社会能变得更加美好,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数据的分享创造和达到价值,这样也能使社会能够更加公平,让大家有更多新的机会。
张首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显然各自都可以和区块链技术结合而获得发展,那么如果把它们全部放在一起又会怎样呢?答案是:聚变!一场社会结构的变革,至少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将进入真正的数字经济时代。
我们看看本节标题里的这个公式,括号里三个技术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深度学习,海量实时数据收集传输,数据挖掘),而区块链为数据提供了安全保护、信任机制和交易手段,使得前三个技术所要求的数据能够在商业化的环境下安全得到利用。这个公式的右边实际上就是技术与市场的乘积。区块链作为整合者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整个技术范式进行重新设计。
我们把人工智能列在第一项,因为其本质是一种'能力',一种能让智能机器(包括计算机)学习和模拟人类的思维的能力。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人工智能都将替代相当大的劳动力,换言之,人工智能就是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会逐渐变成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处理数字化资产(也可以视为各种数据)方面,人工智能显然优于人类劳动力,对于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将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再深入一层,决定人工智能能力的要素主要是是数据,算法和算力。在数据领域,AI可以与区块链技术结合,一方面是从应用层面入手,两者各司其职,AI负责自动化的业务处理和智能化的决策,区块链负责在数据层提供可信数据,以及协调和充分利用算力;另一方面是数据层,两者可以互相渗透。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实际上也是一段实现某种算法的代码,既然是算法,那么AI就能够植入其中,使区块链智能合约更加智能。同时,将AI引擎训练模型结果和运行模型存放在区块链上,就能够确保模型不被篡改,降低了AI应用遭受攻击的风险。
AI能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时观察找出对于未来预测性的洞察,物联网将提供大量实时数据,和大数据一起,充当AI的'食料'。
在各种传感器产生的数据中,有一部分是数据所有者需要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数据所有者并不需要的,或者短时间内没有规划要使用的数据。数据所有者可以将这部分数据脱敏后共享给研究者,或者数据挖掘者。一方面可以解决数据的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带来的收入可以补偿其数据搭建过程中的成本,甚至产生客观利润。
对每个人来说,拥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AI/ML模型一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挑战。传统上,只有拥有大量用户的公司才能获取大型数据集。去中心化非常适合将更多的数据集放到人工智能社区的手中。这意味着物联网(IoT)设备将在真实世界中人工智能训练的数据收集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有很多优秀的团队致力于获取训练数据和最新的研究算法,这些算法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世界上闲置的计算力量来运行计算密集型的AI/ML训练。区块链可以让数据市场变得更加公平。现代社会最大的不公平是人们容易歧视一些少数派。但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这些少数派拥有的数据。如果要将机器学习的精准率从90%提高到99%,它需要的不是已经学过的数据,而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数据。因而,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共生将创造无限可能。
这是一个多中心的、去中介的、自组织的、共享数据的可信任网络,现有的以及传统行业将逐步被区块链思维重构,一个崭新的'区块链'应用时代正在到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