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批判电视这个娱乐时代的元凶,作者用了大量篇幅进行媒介的论述,系统回顾了人类所经历的媒介的演化。
人类早期的交流可称之为'会话时代',主要依靠语言,同时也包括其他交流技巧,比如肢体表达、记号、暗号等,主要运用的器官是嘴巴和耳朵,一个用来接收信息,一个用来传递信息,从而形成交流。会话的优点是直观,但缺点也是突出的,无法保存,也受时空的限制,两个没有见面的人不可能隔空喊话,而其他的人也无法感知交流的内容。
中古直至现代早期,人类的交流可称之为'印刷时代',主要载体是文字,靠印刷的铅字来传播,其优点是突破人与人面对面、口口相传的限制,可以让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文字的抽象化替代了语言的感性化,从而让语言开始变得苍白,特别是以文字为信息载体成为规范之后,'口说无凭'让语言开始变得尴尬起来。文字的传播,让思想到达人类各个角落,大大提高了文明水平,也让知识、技术有了累积性提高,不再像早期人类那样真理掌握在少数人'嘴中',也避免了口口相传的低水平重复。所以,中国有仓颉造字时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无论中外皆对书籍这一人类进步的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讴歌,无数文学作品把读书描绘为最美好、最享受的事情,如春天是读书的最好季节,读书时才是女人最美丽的时候等等描述。
而到了现当代,电视迅速上位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这种集光、声、电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按作者的批判,就是抽掉了思想这个最重要的内核,让娱乐成为最主要的特征,文化、战争、宗教,几乎所有严肃的深刻的内容都可以被娱乐化。人们在其不断切换的画面中来不及思考,甚至是仔细接收,只能在被动中目不暇接。再没有一千个人在书中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场景了,再没有母亲在油灯下为孩子们朗读的场景了,甚至都不再有学生抱着课本在沉思的场景了,人类从此陷入爆炸的信息接收与焦躁不安中。任何正襟危坐都是不受欢迎的,不正经、嘻哈、戏说成为赢得观众最好的方式,初期的《百家讲坛》恰恰是把讲座转变成电视讲述后才让收视率得到了提升。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进一步分析到,每一种媒介都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创造出独特的话语体系。作者把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修订为'媒介即隐喻',认为媒介本身并不能直接表达信息,而是以一种隐蔽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更像是一种隐喻。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帮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这导致人们不借助人工媒介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就像发明钟表,让我们以为世界由分分秒秒组成,但时间的本来模样并不是这样,人只是与自己发明的机械在对话。
隐喻带来的后果是,要理解一个事物就要在比较中来说明。如光是波,上帝是一个明智而可敬的人等。人类从语言开始就是这样在隐喻中创造文化的内容。同样,真理也必须依托一定的外衣来出现,否则就难以得到承认。结果,真理成为了一种文化偏见,导致不同文化对待同一现象产生偏见甚至对立。当今中国在世界上宣传自己时就遇到了这种窘境,甚至美好的表达被误解为邪恶的用心,这是因为西方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认知,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让中国的好声音在世界上以好的隐喻来传播。
从'印刷时代'到电视时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电报和摄影的普及为其做好了准备。电报发明后,人类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由信息匮乏进入信息过剩,新闻才有价值,旧闻无人问津,而新闻又要以新、奇、特等特点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无聊的素材成为新闻的关注点,耸人听闻的新闻大多与犯罪和性有关,狗咬人不再是新闻,而人咬狗才是新闻,海量的信息中有用的信息却越来越少。
摄影技术进一步解构了语言文字,大量照片、海报图片和广告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甚至把有用的信息转变成没有语境的事实,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娱乐功能,但却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要。以电视广告为例,一般二三十秒的连续画面不是说教,不是劝解,而是栩栩如生的诱导着我们该如何生活,在占领我们的心智之后再让我们以消费广告中的产品为荣并获得心理满足。
作者对电视的批判态度是坚决的也是彻底的,认为电视是新认识论的指挥中心,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是美学上的'达达主义'、哲学上的'虚无主义'、精神病学中的'精神分裂症'和舞台术语中的'杂耍',接受的娱乐越多,得到的信息却越少,还诱导其他媒体也电视化。在作者看来,电视就是《美丽新世界》中的'解忧丸',让人们麻木不仁,在莺歌燕舞、醉生梦死中消亡。作者这种因电视而引发的杞人忧天式的对人类未来的担心无疑是让人感到震惊的。
然而,今天的时代更加复杂多变,网络正如日中天地统治着人类,网络媒体完成了人类已有媒体的集大成,网站、社交媒体、即时通信、直播、短视频,更加娱乐化,想想微博上疯狂的追星粉丝,看看直播平台上一掷千金的打赏者,还有人人拌音的全民狂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更加忧虑吗?
(二〇一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