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特别是电商,是第三方平台的天下,这是有别于欧美互联网及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在欧美国家,传统企业很强大,而且能够主动与互联网拥抱,所以企业自建平台比较普遍,官网的销售一直还比较可观,第三方平台也就没有那么强大。但在中国,情况恰好相反,因为传统商业不发达,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慢,所以形成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型第三方平台,以及后来的京东、拼多多等。第三方平台的优点是,可以容纳远远超过企业自建平台和官网的超大顾客容量,实现更多的商品交易;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因为第三方平台实际上又成为新的中间环节,这与电商的去中间化是背道而驰的,不过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社会信用基础不好或者说交易成本的限制,大量的企业和消费者还是愿意上第三方平台。平台由此就形成了新的商业巨无霸,并逐渐成为一个复杂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由于看到了第三方平台的巨大优势,所以好多的创业者和企业都想发展新的第三方平台,有相当多的模仿者喊出了阿里巴巴第二、京东第二等口号,但事实证明,这些想法后来基本上都失败了,包括曾经轰动一时的'腾百万'组合,腾讯、百度、万达砸出了几十个亿搞电商,最后也没有大的起色,不了了之。第三方平台一旦形成,就会有强烈的黑洞效应,将大量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中起来,导致新的平台越发难以产生。所以,要在既有领域形成新的第三方平台是极其困难的,只有另辟蹊径,开辟新的战场,拼多多对于淘宝的逆袭正是这样,而京东与淘宝也是差异化的结果。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不断向产业的纵深领域挺进,产业互联网成为下一步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也有许多人预计,会产生新的互联网平台。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有新的机会或领域,就会有新的平台形成,无论是今日头条这样的智能信息分发平台,还是拼多多这样的社交电商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在新的互联网领域用心发掘新的机会,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平台,但前提是,一定是新的领域和创新的方式,也必须放弃模仿和跟随,那些对于淘宝、京东包括现在拼多多模式进行抄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还有的第三方平台原本就是企业业务的一部分,但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型平台。比如目前各个大型企业都在设立的财务公司,一旦业务量足够大且形成外向服务端口,也可能成为一个金融服务平台;再比如说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云平台,一旦能够变成面向更多企业和招聘者的服务窗口,就有可能形成新的人力资源平台;目前争夺激烈的云平台,其实早先也是服务企业自身的,但云计算闲置能力需要消化,就内需转外销了。还有,现在许多供应链企业也在形成新的平台,比如以找钢网、找塑料网等为代表的找什么网等,在某个行业是有相对优势的,再加上配套的物流、金融服务,也就是一个垂直电商平台了;也包括在医药、医疗、美容等领域,都有新的机会,也出现了平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治理体系不断改进,网络诚信水平大幅度提升,交易程度大大便捷,也为新的平台形成奠定了基础。
那么,原来的企业官网和企业自营平台还有没有机会?前面一直没有做起来,原因可能是知名度不大,用户没有习惯,应用界面不是很友好,服务也不够到位,生态没有形成等原因。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服务行业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拉回自己的客户,典型的像航空公司,大量收回机票分销权,开始自营。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官网和自建平台的成本已大大降低,便捷程度又大大提升,一个小程序、公众号就能搞定,不再需要过多地委托第三方。类似的,各大银行的移动端也在静悄悄改进中,有的已经相当便捷,用户用起来比较舒心,独立APP下载数量可观。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趋势,一旦一个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自办平台在未来未尝不可以,也会动摇第三方平台的根基。当然,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还需要持续观察。
(二〇一九年八月十一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