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三重界 ——《数字中国——领导干部读本》札记之二-《数字中国——领导干部读本》书评
第一个层次,如何防止网络应用的'如影相随'。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是众多网络应用的通病,明明只需要两三项用户信息即可使用,却偏偏要扩大收集到十几项。特别是一些免费应用,每一次授权使用,就是一次似乎合情合理的隐私让度。一些性格测试、心理测验等小应用,是对用户更多隐私的深度窥视。每一人在网络上的用语、搜索、高频应用等行为习惯都可以经过大数据的分析,清晰地合成你真实的面目。过去曾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卡拉是一条狗;而今天,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知道卡拉是一条狗,而且知道它是一条什么样的狗,习性如何。面对用户强烈的声讨,网信、工信、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行动,包括知名大公司在内的一批互联网企业被通报和要求整改。当然还不能止步于此,对那些随意倒卖客户信息的行为,应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而对使用的互联网也应用多一些警惕,对所谓的必要隐私授权多一些谨慎。
第二个层次,如何避免网络应用的'知你所想'。'如影相随'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而在于商业潜力挖掘。利用大数据'杀熟'是一些互联网企业被诟病的恶习之一,他们充分收集用户的信息,建立所谓的信任,然后却让客户付出更高的使用代价。这只是互联网企业掌握个人隐私后诸多恶习的冰山一角,还有用户反映,疑似有手机应用可以窃听用户的聊天,然后会精准推送他们交谈中提到的商品。而对于众多的购物网站而言,做到登陆页面的'千人千面'已经因为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而变得稀松平常;在'双11'来临之前,提前让你心仪的宝贝守候在离你收件地址最近的前置仓中,耐心等待你下单的那一刻,也是电商们的家常便饭。美国的电商更是通过大数据比一个父亲提前知晓他高中女儿怀孕的实情。用完即走,这也许是对众多互联网应用最应该的姿态,小程序的出现由此也受到青睐。而不得不让人操心的是,那些掌握着大量用户隐私的中小互联网企业,一旦倒闭之后,云上的用户信息就有可能成为让人担忧的网络信息'堰塞湖'。
第三个层次,如何避免互联网应用的'如你所愿'。眼见为实是一个常识,然而互联网却让事实变得如此扑朔迷离,你所眼见也许并不是事实。多年以前,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曾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未来时代真实的虚假世界,一切看起来都是真的,但却完全控制在程序之中,每个人只是有用程序的一段。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让霍金先生也难免在去世前为此而担忧,担心人工智能技术最后控制了人类。今天的信息分发类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已经可以做到你喜好什么,就会推送什么样的新闻与信息给你,长此以往,难免让用户陷入所谓'开放的封闭空间',大量现实世界五彩缤纷的信息被天然屏蔽。更要命的是,提前知晓了你的喜怒哀乐,网络完全可以创造一种场景,让你信以为真,你的哭或笑,表面自然而然,其实却已尽在掌握之中。一些好莱坞大片的拍摄,已经借助大数据,精准地预测观众的心理,选择出能让观众更喜欢的演员,设计出观众更愿意观看的桥段,以及主要角色应该何时登场又何时谢幕。在《必然》一书中,凯文'凯利有更形象地描述,我们将在未来的互联网中更加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而且无法自拔。当然,更多的科学家相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让人类实现更加美好地生活,即使我们把许多隐私交给网络,但却在人类的可控范围之内。我们当然期待,互联网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二〇二〇年五月三十一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