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精神困境何以形成?
从理论上看,根源在于中国的'慢性的随便的虚无主义'。尼采曾经描述过,由于理性主义和精打细算,由于摧毁自己过去、控制自己未来的现代心理,虚无主义将不可避免地降临于世,并最终使欧洲文明走向灾难。正如王国维所言,在现代社会,神学和形而上学即使还有可爱性的话,那么它的可信性也已经岌岌可危,甚至茫然无存。因而,在'上帝死了'之后,西方那种依赖宗教的外在超越型精神生活即面临精神困境的严重挑战,这甚至是一种必然。而中国的情况又与西方不同,因为中国人一直缺乏宗教信仰传统,上帝不是其精神支柱,'上帝死了'也不会引起与西方一样的极度悲观和绝望,其精神生活的超越更多的是内在超越,即内心的自主追求。相对于西方的虚无主义的即兴、自觉,中国的虚无主义表现为慢性、随便。因而,西方面临的虚无主义甚至对中国人也成了可有可无。正如鲁迅曾经形象描述过的,他们畏神明而又烧纸钱做贿赂,佩服豪杰却不肯为他做牺牲,崇孔的名儒一面拜佛,姓甲的战士明天姓丁;虽与俄国的虚无党想像,但俄国的是想这么做就这么做,而我们却这么想,那么说,前台这么做,后台又那么做,是做戏的虚无党。但到了今天,甚至出现连做戏也不屑的虚无党,进一步发展为我是流氓我怕谁这种无耻状态,却美其名曰'真诚'。而实际上,真诚的前提是内心的绝假存真、诚心向善,否则只能是无耻。也如某传教士所说,如果有一个民族,他提出一个道德价值,不是为了实践它,恰恰是为了不实践它,为了贬损它,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这个批评的核心就是缺乏真正的真诚。
中国当代的精神困境,从市场经济的现实看,与三大矛盾有关。一是刺激消费的需求和避免消费主义之间的矛盾。因为刺激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但与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传统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面临,市场经济对消费的合理引导却异化为沉溺享受,不思进取,甚至使社会寅吃卯粮,这种消费主义已经被普遍地指责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二是提倡创新精神和避免非理性主义的唯新主义之间的矛盾。企业家虽然有创新精神,但有走向唯新是好的浮躁心态和浪漫情绪,没有形成创新精神与理性精神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和必要的平衡。三是扩大精神生活究竟与避免巫术迷信之间的矛盾。西方现在将克服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希望寄托在宗教的复兴上,而中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而就要关注如何使国家的公共意识形态与公民的个人精神追求协调起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