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如何提升?对以内在超越为主要传统的中国人来讲,更多的可能在宗教之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传统文化更加依赖人的自觉性、自主性,中国人相信人性与天道相通,相信只要通过自我的修养,恢复本性或者成就德性,就可以上达天道、天人合一。古人把立德、立协、立言,作为获得永生不朽的途径,现代以来的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也有类似说法。最为亲切的是雷锋的那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种有限人生经历与无限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讨论中国式的非宗教的超越的可能性,在讨论非宗教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的可能性。
虽然这种非宗教意义上的超越看似并不像宗教当中的那种惩恶扬善的神灵那么有效,但也必须看到,这种理想上的向往依然对现实有着积极的提升意义。司马迁的情况就能说明问题,他对孔夫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用这个理想来激励自己,最后他虽然没有成为孔夫子,但他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司马迁。
归根结底,当代中国的精神生活主要还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在现代的非神圣化的文化背景下,为什么要道德居然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同样,为什么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求神求官为什么就不高尚等,从理论上来说,很荒唐,但也很棘手。但对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来说,这类问题在被提出来以前,已经在实践当中被解决了。套用马克思的话,当今中国精神生活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世界,而不只是解释世界。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一个实际生活充满精神活力的社会,是一个精神生活充满实际内容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为什么要有道德,为什么要过高尚而充实的精神生活,将不再是有真实意义的真实问题。为了这样的社会到来,不仅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身体力行!
再回到海德格尔的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化用王鲁湘的主持词,如果无法诗意地生活,也应该追求诗意的生活,如果连这个追求也没有,生活注定苍白而贫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