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如何加快一体化进程
中国有着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城乡统筹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迟福林研究员建议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因为如果能把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好,也就解决了未来三十年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动力问题。相对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短期经济增长的明显拉动效果,中长期的出路则在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启动内需靠两条,一靠市场,用政府的投资来拉动社会资本的投资;二靠转型,逐步把经济领域的投资转移到社会领域。政府只有把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转变的动力。根据测算,未来十年,如果国家财政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每年增加1%-1.4%,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需6.42万亿;如果标准再提高一点,则需8-12万亿。而对于农村来说,如果不解决农民长期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农村的消费难以启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也难以突破。公共服务建设对于贫富差距也有重要意义,地域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高达70%,城乡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度高达85%,如果能够实现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并缩小贫富差距。
王卫国教授对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思考,在他看来,土地立法看起来是管理土地,实际上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立法的时候,心中只有土地,缺乏对人的关怀;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土地困局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土地GDP、土地财政、土地垄断和土地腐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必须从工程师治国转向法学家治国,即依法治国,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再强调制度的理性和实践的智慧。如农村土地问题上,与其让农民两手空空去当城市贫民,不如让他们带着土地资本进行某种转换,在法律上允许农民转让、出资、出租或者抵押自己的土地,让其从大量依靠土地产出来维护生存的人'农民,变成通过土地资本化来创业的人'市民。还要建立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制度,农民可以进城,而城里人也可以到乡下,既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减轻城市负担。
张鸣教授在研究城市化与农民问题时则提出,政府与其投钱为农民工建设新农村,不如在城市盖点廉租房,替他们稍作安置。因为,城市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走现代化之途的必然宿命,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摆脱这个宿命,中国也是如此。在农民工不愿意做候鸟的情况下,就要解决农民的城市归宿问题,但目前无家可归的现状剥夺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他们的委屈与仇视引发了所谓的农民工治安问题。所以,要解决没有户口的农民工的住宿问题,无论以什么方式,先让他们有立锥之地,然后再逐步解决户籍问题,让城市化逐步走向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
王思斌教授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推行提出了建议,一是要考虑好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问题,避免地方政府无钱支付相应的份额;二是要关注农村'有集体无经济'的现状,将集体投入这一块落实了;三是要在操办过程中加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充分化解农民 '一怕不合算,二怕政策变,三怕不兑现'的疑虑。但不管怎样说,要明确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保制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政府的责任,通过政府、百姓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