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我案头的这部《大学有问题》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惊讶于作者对今日中国大学所存在问题了解之细、洞察之深,我也惊讶于作者充分占有如此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我更惊讶于作者在如此年轻之年龄、以如此无畏之气概、用如此流畅之文笔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之种种病症!
相比于我过去曾经读过的有些亦参与写作的中国大学教育批评论著,如杨东平教授主编的《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与《大学之道》,这部《大学有问题》书稿不是论文集,不是众多作者的拼盘,而是一个人的独著。因此,它就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然,它是作者熊丙奇多年汗水的结晶!
丙奇同志在书中向我们系统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一路应试,对外语、电脑的盲目崇拜,高考录取的区际不公,可谓'考、考、考,中国大学的法宝';在纸上测试的品德,在嘴上说说的创新;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书;院士头衔的追逐;'逼良为娼'的学术抄袭,各种论文的求量不求质,高校中很少有人讲真话;变味的科技成果鉴定;官学不分的高校行政级别,高校领导的非民主任命,校处领导的官气十足,权利不受制衡,人治重于规制,校规高于国法;高校对于大学生们男欢女爱的竭力围堵,高校性教育的贫乏;高校招生过速扩招的负效应,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的'世界一流'情结,甚至定出了17年赶超时间表;高校自主权的缺失,连专业课程都没有决定权;民办大学的种种尴尬与受歧视;校办企业的弊端;高校仍在办社会,教师仍是单位人;等等。可以说,丙奇同志的这部书稿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
我与作者丙奇不曾谋面,居住场所相距数千里,但对于中国大学问题的共同忧患使我们有缘相识。对大学问题的研究本不属于我的专业,只是因为在高校工作生活多年,总有一些所思所想,因而,近些年来断断续续写了数篇有关教育的文章。丙奇在电话中说:'您的大作早已拜读,受益良多。'其实,丙奇过奖了。至多,我只是比丙奇早几年关注了大学问题。虽然先者为师,但师者不会贤于生者。论雅、论俗我是远在丙奇之下,如果考虑到我的年龄比丙奇要大一轮多,则可比性差距更是突出。从这一点来说,给丙奇的书稿写序我不是合适人选,只是把我读完丙奇这部书稿所受到的启发写出来,可谓不吐不快。如果说有什么奢求,那也仅仅是希望以此文求教于丙奇及一切有同样关注之同仁。
丙奇的这部书稿名为《大学有问题》,我想,进一步地应该有《问题大学》。类似于青年问题与问题青年,我们可以说'大学问题'研究的是所有大学存在的或轻或重的各类问题,而'问题大学'所要探讨的则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及其各种病态。从逻辑上讲,进一步比较'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大致可以说:'大学问题'是从病相入手,对大学之病进行充分地形象描述,对大学之病的病源、病因可以进行一定的诊断、诊治,各种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指点大学问题,可以是新闻式的,可以是文学式的,可以是案例式的,可以是论文式的;而'问题大学'则是从病症入手,对大学之病进行充分地抽象分析,对病态大学运行机制进行充分地解剖,多半只有专业人员或业余专业性人员可以介入,必须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研究,必须给出一般的处置办法,试图使病者恢复健康。也可以说,大学问题的视角是'健康带毒者或健康受伤者',而问题大学的视角是'非健康带毒者或非健康受伤者'。一般而言,先有'大学问题'而后才可能有'问题大学'。我希望,年轻的丙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就'问题大学'之专著。我等待着!
书评人:顾海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