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不是读民国的一些历史片断,我对吴佩孚的印象始终还停留在北伐对象、直系军阀代表的历史标签中,不曾想这个后来的大军阀也一度'进步'到那个程度,后来却又被历史无情的抛弃。
本来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年轻时颇有些愤青的特征,后来因此吃了亏,只好当兵,并从最底层的士兵做起,后来竟至盘踞一方的人物。其人生的顶点出现在五四前后,因为能打仗,已经有'常胜将军'美名的吴佩孚在此期间高调呼应学生运动,带头向北京的当政者发难,反对内战,支持惩办卖国贼,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声望可谓是如日中天。此后,又从南北战场前线湖南果断北返,导致了北洋军阀皖系的垮台。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期间吴佩孚大玩'变脸',从武将变儒将,一些公开通电文采飞扬、妙笔生花,感动了不少的时人,甚至有人将中国政治的前途寄希望于这位政治新星。特别是在直皖战争开始前,几篇大义凛然的通电更是占据道德高点,对战争局势起到重要导向性作用。
然而,历史的无情的在于,它总是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不论任何人,如果不能跟上历史的节拍,那么将被毫不留情地淘汰。民国当时的时势,民主已成大的趋势,五四后的革命氛围也日趋浓厚,但就在人生的巅峰状态,吴佩孚没有把握住继续前行的历史节拍,他继续忠于声名狼藉的贿选总统曹锟,他以曾国藩为榜样的卫道士面目开始发作,以至有了批评社会风气'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的惊人语录,也有对男女同校的强硬举措,还有着白衣秀士王伦般的心胸并导致直系军阀分裂,更有对开始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的残酷镇压,于是曾经对其有相当好感的学生群体、对其给予相当厚望的社会名流,还有对其抱有极大希望的革命群体,均开始失望,使其最终沦落到革命的对象。
但以曾国藩为榜样的卫道士面目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却没有让吴佩孚滑落到汉奸的地步,尽管日本人费尽最大,但吴佩孚始终没有出山,在平淡中度过了余生,坚守了自己的传统道德底线。也因为如此,历史没有对吴佩孚无情到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