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Contra(老康马甲)
大学时学了微观经济学,算是了解了'价格弹性'的含义,还有'囚徒理论',总体感觉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模模糊糊。虽然我的考试成绩是班上的第一名,但是,因为那位照本宣科的老教授,实话说,我的经济学90%以上算是自学成才的。从这一点看,我还有一点经济脑瓜,虽然比起真正搞经济的'人精'们,还差十万里。
为了写这篇文章,特意在网上搜索了经济学的定义,摘抄在此,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的同学可借此温习一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
听上去很言简意赅的定义,而且,在经济社会,确有必要学习经济学,所以,当初我是抱着极大的诚意和决心去学的。虽然试卷上的分数相当不低,但学成以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不得不说,追求单纯的我心里很厌恶复杂,这显然是与当今社会严重脱节的。就拿经济学来说,如果你用书本上的定理来解释社会上的现象,最终结果必定相当悲摧。比如利比亚战争,比如房价调控,都是用基本经济学规律无法解释的。究其原因,人们在'经济学'三个字的基础上,添加了其他定语,比如政治,比如道德。
中学时接触过政治经济学,到现在为止,除了对'金融寡头'四个字还有点印象,其他的都还给老师了。这些年,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大有政治操控经济的势头,这一点国内国外都一样,没什么可说的,可能也不便说得过多。因此,我们只谈谈道德对经济的影响。
BBC广播节目《多多少少》的制作人迈克'布拉斯兰德(Michael Blastland)和主持人、经济学家安德鲁'迪尔洛特(Andrew Dilnot)合著了一本书《如何用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The Tiger That Isn't: Seeing Through a World of Numbers)》,告诉读者如何看懂统计数字中的鬼把戏。
3月16日,BBC对迈克'布拉斯兰德做了专访,让他谈谈对经济学的认识。布拉斯兰德的见解看上去颇为有趣,与我们印象中的经济学大相径庭。
他认为经济学是:
1、金钱的游戏,以电子表格为载体,催生出贪婪和自私。它是强大的工具,甚至胆敢为生命标价。
2、如果你慷慨大方,它就会爱死你。的确,它要面对艰难的选择,比如决定谁将在医保中受益。它承诺赋予人们自由,并像研究财富一样,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
3、它是一门科学,愚蠢的科学,完全是胡说八道。
在布拉斯兰德看来,经济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一部分人借助它来统治另一部分人,因此,有人认为它是道德的,有人认为它不道德,还有人认为它无关道德。经济史学家罗杰'巴克豪斯(Roger Backhouse)说,经济学已经出现历史性分裂,分化成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时下后者占据主流地位,换句话说,所谓经济学只不过用于描述人们的所作所为,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这些话似乎有些费解,需要举例说明。比如最近的瘦肉精事件,按照实证经济学的原则,经济学家会说,这样做是符合供需原则的,因为大家都喜欢瘦肉型猪,有市场需求,就应该有供给,这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的。至于添加瘦肉精会危害大众健康的事实,虽然经济学家也会适当考虑,但不会将它作为封杀瘦肉精的理论基础。对实证经济学家来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无需花气力研究存在的理由和道德基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明白为什么很多经济学家被称为'砖家'。当学者们不再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表面上全身心拥抱学术理论,实则替利益集团叫嚣时,我们除了嘲笑他们'死读书'之外,也只能向他们头上'拍砖'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