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茅海建在代表作《天朝的崩溃》之后推出的,但成文在前。里面收录的12篇论文是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作品。可以说,是先有这些论文中的大部分陆续面世,再有他将十余年研究鸦片战争的成果成系统地著书成《天朝的崩溃》。
《天朝的崩溃》,让茅海建在普通读者群体里开始获得普及,它颠覆了受老套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心目中的鸦片战争形象。详实的史料证据,使很多人终于明白,即便有十个林则徐,也赢不了那场战争。因为之前的主流意识是,我们虽然武器落后,但爱国勇气可嘉,且比英国人长于近距离格斗。但朝廷的用人不当使得林则徐被贬,琦善在内的投降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战败,使得主战派和军民的精心准备付诸东流。
茅海建从制度层面否决了这种观点,而黄仁宇在国外也指出过同样的症结,国内的历史研究者喜好以道德长短来填补制度的缺陷。在茅海建开了风气之后,更多的研究鸦片战争的书籍出现在市场上,有翻译引进的,有端木赐香等人以更加通俗的笔法写的书。
拾一片断,茅海建对中英军事力量的对比,分析了军费支出、装备、训练、作战模式等等。满清政府的调兵计划显得十分杂乱,广东战事一紧,从全国各省都调兵来增援,东一把,西一簇,军士东奔西突疲于奔命,调兵速度是,邻省约三四十天,隔省约50余天,而英军从本土扬帆过来,如果是蒸汽机船,也就60天不到,相当于清军从广东调兵到江浙。
军事调动如此,其日常训练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在外交上,国人同样表现出无知、自大的状态。
一切正如茅海建所说,对政治不上轨道的清朝社会,技术上的分析是苍白无力的。而后的洋务运动,宣告了失去政治改革陪伴的军工业发展,是摇晃无力的瘸腿走路。
文|莫枫
来源:《文史参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